首页 理论教育 在爱中成长:书名-在爱中成长

在爱中成长:书名-在爱中成长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在《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这样写道。利用学校第十一届“励志杯”教学竞赛契机,总结、收集、反馈研究中的成果和问题,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爱”的教育,做到以爱育爱,教学相长。现在,我们将学习与研究的认识和实践成果进行分享,目的是给大家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促进共同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做最好的自己。

在爱中成长:书名-在爱中成长

“一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生命是悲哀的。诠释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烈校长在《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这样写道。

2015年,乘着振兴赣南苏区发展的春风,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有幸成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简称“实验二小”)集团成员校。为了提高管理素养,加快学校发展,学校带领着老师们通过多种渠道向李烈校长学习、向实验二小学习。学校在继承和发展中,秉承“大公励志 求真树人”的校训,弘扬实验二小“以爱育爱”的核心理念,确立“与书相伴 以爱润心”的办学思想。近年来,“爱”的教育让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的每一个学子拥有了快乐成长的梦想,也让每一个教师感受到了教育职业的幸福。

在向实验二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教学老师的定位和作用,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力度和有效性,等等。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森”态课堂改革研究。

“森”,三木分别代表课堂三个立足点:教本、教师、学生。三木成森,教本、教师、学生三者有效交融,才能实现课堂富有生命、生态、生机、生长的森茂之势。我们努力打造如“森”般,自然、茂盛,富有生命的“生本、对话、求真、累加”课堂文化,力求通过“教师进退,学生主体,实践体验,感悟生命”来助推师生的成长。

提出“森”态课堂研究以来,我们按照“边实践、边探索、边研讨、边改进、边提升”的原则,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利用学校第十一届“励志杯”教学竞赛契机,总结、收集、反馈研究中的成果和问题,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爱”的教育,做到以爱育爱,教学相长。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学习和继承优秀的课堂文化。课堂中,教师如何做到“勇敢地退”与“适时地进”?实践中,操作很困难,原因是多样的,如班额过大、学生水平不一、教师无法把握“进”与“退”的时机。在听了李烈校长的讲课和参加集团“大爱杯”教学展示后,我们的疑惑得到了正确的引导。不论我们的课堂如何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素养提升上。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是为了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能认真地倾听、大胆地表达,会积极思考。教师“退”是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思考、探究、合作、体验、创造……李烈校长就课堂中的“退”与“进”指出,教师在“勇敢地退”的时候,要为“适时地进”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适时地进”是为进一步“勇敢地退”,为学生开辟新的研讨空间。这个环节是需要教学“内功”的。教师只有不断地修炼“内功”,在行动上才能达到“放心地退”“适时地进”的境界。这“放心”既是由于学生能力的不断增强产生的对学生的放心,也是教师“内功”增强后内心的一种坦然。(www.xing528.com)

“森”态课堂分为“三段式”,关注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是课前参与。学生课前阅读教材,领悟教材内容,做好课前两分钟和上课交流的准备;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做到“带着问号进课堂”;同时通过书籍、网络、请教他人等途径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作为课堂交流的素材。二是课中研讨。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研讨。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吸纳、宽容;学会倾听、思考、质疑、辩论;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相互欣赏、共同体验。三是课后延伸。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作业要体现出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四性”,让学生的课堂知识在课后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自身的教学成果与实验二小的课堂文化进行融合,把践行“生本、对话、求真、累加”课堂文化作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生本即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是课堂文化的根本。对话即课堂教学不仅是行动的参与,也是思维的碰撞,包括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的对话。对教师而言,训练学生学会对话,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今后课堂教学的重任之一。求真:首先,教学应是科学求真的过程,要求教师理解、把握“三维目标”要科学、严谨。其次,课堂教学的状态应是真实的。教师带着真情实感去教,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在真情的碰撞中激发、生成新的智慧。再次,求真还要有一种探究精神,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的探索精神。累加:教学的效果是在时间累积的基础上逐渐显现出来的,学校强调“累加效应”,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以轻松、真实的心态面对课堂,形成合理期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站位高,以整体架构的思想与教材对话,对学科知识由“点”到“链”再到“网”,跨单元、跨年级,甚至跨学科,形成整体把握,使对学生的培养呈现出不断超越、持续发展之状态。

现在,我们将学习与研究的认识和实践成果进行分享,目的是给大家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促进共同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做最好的自己。

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 罗蔚

2017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