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学校支持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学校支持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估计划,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放在和其他课程同等地位上进行评价,增强该课程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其专业情意。

初中学校支持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专业发展自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学校作为课程实施所依托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对于课程的支持与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完善以及对教师的培养训练,都是促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优化活动课程管理,给予必要保障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其所任课程为依托的,要想提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首先应该强化对课程本身的重视与管理,给予课程教师理解与支持,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从而使该课程教师有“用武之地”,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和课时方面给予保障。学校应该理性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加大重视程度,确保其必修地位,保证应有的课时量。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校必须将课程设置体现在课程表中,并且尽量减少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使该课程教师有实施课程的时间保证,为其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其次,学校应该完善学生安全管理体制和课程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极强的课程,由于其开设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是要使其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培养其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不可避免地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因此学生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好安全预估计划,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放在和其他课程同等地位上进行评价,增强该课程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其专业情意。

最后,学校应完善校内设施,加强与家长、社会团体和机构的友好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实施课程提供一定的帮助。该课程的实施仅仅靠一间教室是不够的,校内应有专门的活动教室和一定的实施场地,校外则需要学生家长、社会团体和机构的支持。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内硬件设施建设,保障课程实施的场地,并且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赢得家长的支持,积极与社会上相关的学术团体、机构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为该课程教师营造良好的校外合作环境,更好地促进其专业发展。

(二)优化评价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作为其课程评价的一部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的优化关系甚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直接关系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形成科学有效又富有生机的教师评价机制,无论从改善课程方面,还是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看,其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鼓励多主体参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其涉及的参与主体也较为广泛,因此其评价也应是多主体的参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校方的单一主体对其衡量,而应该鼓励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对课程教师进行评价,多方面地提供评价信息。并且,学校应该重视课程教师自身的反思性评价和学生的直接体验评价,使指导教师认识到自己在哪些环节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做得不足,以便及时调节和改进。

第二,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要明确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其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应该为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指导能力、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依据。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有其独特性,加之学生自身的不成熟,致使课程生成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学生的活动结果也不一定尽善尽美。因此,以学生成绩为标准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进行评价明显是科学的,只靠学生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也是不合理的。从校方来说,其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明确评价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目的,不仅要掌握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更要服务于其今后的发展。在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进行评价时,从教师是否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是否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能否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养成等角度进行考量,对该课程教师实施课程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而不仅仅看重结果。并且学校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于教师的重视和期望,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增强其专业情意。

第三,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和教师激励制度。学校必须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及效果纳入业绩考核中来,计算教师的实际工作量,并将课程实施情况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大方面。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量较大,活动过程较为复杂,对于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学校应负责发放一定的活动经费,使教师在选择课程主题和实施方式时不会因为经费不足而有所顾虑。学校应定期组织相关课程比赛,鼓励教师进行课程创新和校本开发,对教师创新性探究主题的提出进行嘉奖,对开展效果较好的课程提出表彰,形成教师创新激励制度,逐步提高课程教师的指导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其专业自觉性的形成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培训指导,鼓励校本研修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专业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仅仅靠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是不够的,对此,学校应该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并且引导其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任务,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出的教师队伍往往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难,究其根本,是教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有很多与课程不适应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培训来弥补这一缺陷。学校在组织教师培训时应该遵循下列几点要求:培训的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知识和指导能力,培养其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培训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帮助教师理解课程相关知识,并提供适当的理论和指导策略培训;培训方式应灵活多变,除了理论培训外,还应重视案例分析、课程观摩及经验介绍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培训效果。另外,要注意培训的周期性和连贯性,在每一阶段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并且为下一次的培训提供一定的参考。

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大的自主权,该课程需要体现地区特色,符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因此特色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应该针对课程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和教研组,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计划,按期进行专题探讨活动,鼓励课程教师开发新课,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能力。

(四)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共同体(www.xing528.com)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有明确责任的互助性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善实践行为、促进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它是基于新的学习思维、变革理念及专业发展实践提出的具有自主性、日常性、协同性和内生性的教师学习模式。其学习主体是具有共生关系的教师团队,其成员在团队中保持着合作性互动,以同伴支持、价值共享与反思对话为基础,在团队中共生共享共发展。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团队合作学习,有着共同目标的指引,团队成员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彼此积极互依,促进知识共享,以实现共同发展。互依性是团队学习区别于个体集合或小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积极互依能够产生促进性互动,没有互依性就不存在合作,团队合作的实际就是同伴互助。团队合作学习都有一个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祛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的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自愿的团队合作,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教师团队合作学习的结果是团队合作与互动的协同输出。

校本教研是学校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团队合作学习方式。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它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围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评价方式等内容组织研讨活动,在协作共享与反思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共同建构,呈现出从自我建构到共同建构再到自我重新建构的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过程。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中最常见的校本教研形式。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个著名的“三次备课”论:第一次备课是个人备,不看任何资料,不看任何参考书,把个人摆进课程和教学中,基于个人理解来备课;第二次备课是个人备完之后要再看优秀教师的备课、专家备课;第三次备课是上完课之后再备课。其中,第一次反思是个人备课之后,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是要寻找自身和他人的差距;第二次反思是在关注学生之后,这时进行反思教学,是要寻找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找到这个差距就找到了自己改进和发展的路径方向,以利于进一步调整和改善行为。这个“三次备课、两次反思”的背后实际也是校本研修的三个要素,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我们更看重的是这种个人备课背后的集体备课,正是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同伴互助和团队合作学习,提升了学科素养,夯实了课程专业知识。

(五)加强跟进指导,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跟进”属于新生词汇,表示“及时介入”,采取进一步行动、“做进一步的处理、完善”以及“提高商业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强调行动的及时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是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互助互动,智慧共享;二是指导者的指导要贴近被指导者,所指导的问题源自被指导者。这里所指的“跟进指导”,主要是为引领各学校进一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指导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指导的实效性。

第一,抓住跟进指导的焦点问题。各学段教师更多地希望得到课程资源开发及组织实施策略方面的指导或培训。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要面向学校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需求,分析教研、教学中存在的差距,梳理存在的问题及背景,为学校把脉问诊,并把它们作为跟进的风向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四个原则:一是跟进指导要常态化,指导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生活同步,想教师所想,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二是日常研讨和集中研讨相结合;三是骨干教师指导与教师交流互动相结合;四是教学专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生成问题即时探讨相结合。

第二,创建多形式跟进指导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这一课程领域的研究和管理,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定点跟进、菜单跟进和特色跟进三种方式确保跟进指导的实效性。“定点跟进”,即教研员按照要求确定一定数量的学校,作为定点联系学校,协助学校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菜单跟进”,即学校提出跟进计划,教研室为学校量身定制跟进套餐,如分期展示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选择、开题模拟、研究性学习过程、汇报总结、档案展示环节等。“特色跟进”,即由学校确定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特色,教研室定期跟进指导,为特色提供“特需跟进指导”,如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开设与活动开展项目的确定、校内综合实践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劳技展示项目的实践研究等。

第三,建设多渠道的跟进指导平台。问题解决并形成策略是“跟进指导”的最终目的。在跟进指导中,教研员要突出“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的理念,及时提供课程、教学和评价实施案例,进而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提供展示与研讨的跟进指导平台。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教学观摩考察、教学指导、案例分析、成果展示等方式,体现出互动、共享、多样性、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其途径有两种:一是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站、QQ群或讨论组,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交流指导;二是亲自到教师所在的基层学校,走进课堂,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传授,为他们改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上传共享资料、建设360云盘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积累素材,从而形成“研究—培训—实践”一体化的跟进指导模式,提升教研员的架构技术。

(六)开展课题研究,强化教师科研能力

对初中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是以当前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作为课题,利用已有的理论、经验和技术等各种资源,探寻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甚至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目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主要有围绕活动主题的开发、学生的指导评价方法等。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并在改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一,开展区域性重点课题研究。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全局性问题以及区域内开展的最新项目,组织开展以整个区域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工作,集全区域之力,攻坚克难,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展。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从市级层面来说,要积极立项申报省、市级规划课题,发挥市级教研部门在课题研究精细化管理以及研究指导方面的作用,为广大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引导。从县级层面来说,教研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指导教师筛选问题、确定子课题,并对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可行性条件等进行论证,使课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促进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听课题研究、参与专题研讨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鼓励教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区域整体的研究氛围和课题质量。

第二,倡导课题研究常态化。为了解决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应倡导教师将课题研究与现有的常规教研活动相结合,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升华,真正做到“研究即教学、教学即研究”。陶行知先生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使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学校应倡导“一题多解、小题大做”。“一题多解”就是将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细化分解,并由此确定阶段工作的教研主题,再把细化分解出的小问题作为校级小课题,让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根据研究专长承担不同的研究题目,做到各个击破、逐步解决。而“小题大做”则是教师根据教研主题选择一些小的研究题目开展校级小课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串连”起来,将这些小课题汇集成一项大的课题,整合研究力量,取得大的研究成效,进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某一方面的重大突破。

第三,成立教育科研导师团。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的、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研究方式进行解决,为此,就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引领。所以,县市区层面要组建教育科研导师团,聘请专职教育科研人员、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等担任教育科研指导教师,并明确导师的职责。科研导师负责指导本县市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题研究,对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全过程指导,重点抓好教师课题的申报、中期检查和成果鉴定三个环节,以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学校,也要依托教科室组建教育科研导师团。在研究前期,要指导教师撰写切合实际的而且相对规范的研究方案;在研究中期,可以通过工作回顾思考、互助交流活动、小课题研究咨询日、建立小课题研究博客等,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支持;在研究后期,要对教师研究资料的整理与课题成果的撰写进行培训。因此,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教师课题研究的忙乱程度,增强研究的信心,激发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