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助力社团组建

初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助力社团组建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保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他们的需要为出发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

初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助力社团组建

(一)学校:统筹管理,保障课程实施

1.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之初,教育部就规定了它的三级管理的课程地位,即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并实施,并且将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了学校。每个地方、每个学校都有其独具特色和个性的地理资源和文化现象。这对于一所寻求发展的学校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学校以有利的本土文化、历史遗产名胜古迹、优秀社区资源、独特的农村自然环境作为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不但是丰富学校办学内涵的良好举措,也是学校教育走个性化发展的最好实践。

2.建立符合社团发展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都应有其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此才能保证该组织健康、长远地发展下去。制度保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必备条件。学校在社团成立之初就要先制定社团的管理细则,按照要求定期对社团的计划、活动进行检查、通报,并且制定出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案,保证社团活动能按计划有序地开展。每一个社团在建立初期,也应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如关于学校广播站的《“青青校园”广播站管理制度》《播音员职责要求》等,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规范、奖惩成员,从而使广播站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学生:突出主体,发挥能动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生活世界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换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扎扎实实开展相关活动。

1.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从而创造课程。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全面地开展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为今后终身学习,不断认识客观世界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形成相对稳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对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认识主体,让学生将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自己搜集资料完成课题,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教师请教,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他们的需要为出发点。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面,一般来说,它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在准备阶段,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不是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对于活动的主题或者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www.xing528.com)

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作用。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评价,都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行动起来。教师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监督。

从表层来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来看,课程是由学生自己创造的。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

(三)社区:建立机制,利用社区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从其本质要求上讲是要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以此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及责任感。因此,学校必须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并把学生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生在社区中成长,社区文化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最好的选择。

1.寻求社区、政府的支持

学生、学校的发展,最终是区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我们的研究实践中,要使学生得到更大发展,更多的社区资源长期参与、有效参与,让社团活动不断深化,首先就要得到社区、政府的有力支持。通过政府行为来不断刺激社区资源的参与积极性,如此才能保证此项研究能长期地开展下去。

2.挖掘利用合适的社区资源

社区中的资源很多,但不是都对社团的建设、发展有利,这就需要进行甄别、筛选。如郫县团结学校从众多的社区资源中选择了大学生志愿者,就是因为他们对社团、学生的发展能起到良好的指导、帮助作用。面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也不能“来者不拒”,也需要再次甄别、筛选。不同的社团需要不同的志愿者。首先,应选择心理健康、思想积极向上、性格开朗大方的志愿者;其次,根据志愿者的专业成绩、兴趣爱好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社团。这样,才能让社区资源物尽其用。

3.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学校里有许多的课程资源这自不必说,而学校外,尤其是各社区也有丰富的资源,只要对它们加以利用,都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例如,让学校周边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学生社团中来,一方面学校的学生学到了专业的知识,社团辅导教师减轻了一些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导游团参与到社区中去,积极向游客宣传,在宣传家乡、建设家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前学校封闭办学,与社区、社会分割开来。近年来,很多学校开始认识到社区有许多丰富的资源,并且开始尝试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教育也要承担起它的责任,为社区、为社会服务。因而,我们要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一方面,利用社区丰富的资源加强学校建设;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向社区辐射,为社区服务。这样,将社区和学校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它们的双向互动和共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