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与发展助力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与发展助力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和教学方案具有指导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用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课程开发原则,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秉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运用学科智慧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弥补了传统学科教学偏应试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教师的指导者角色,整个课程不预设学习成果,课程根据学生兴趣与问题的解决情况不断生成。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基础与发展助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源甚早,流派众多,认为知识的获得来源于个体自主体验和建构的过程。建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新知识的意义识记;二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充足建构。在情景活动中,个体的新旧观念、知识经验相互吸收、相互作用,促使学习者体验和掌握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基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个体探究活动中,帮助学习者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不断地对新旧知识进行重新解码和梳理归纳。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师生间刻板的知识授受行为,认为机械识记的学习方式不能激活知识的使用价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基于问题的探究,强调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活动学习获得实践性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维果茨基强调,通过学习者自主解决问题,促进其认知能力发展。但这一发展结果难以停止与满足,伴随着问题难度的逐渐升高,不断需要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最新获得的实践经验,颠覆个体原有的知识框架,形成最新的理论框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行为活动为中心的知性体验。通过学习者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互作用,构造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因此,建构主义倡导“从做中学”的教学观,教师是学习情境的构建者和学习信息的提供者,辅助学生通过情境活动检验关于问题的各种假设,促成学生的知识获得,养成自主的学习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三个特点:一是学生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二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情景活动中激活,教师是教学情景的开发设计者;三是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知识分享。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目标和教学方案具有指导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生成性的课程特点,课程设计者应从开放生成的视角来看待课程开发过程;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知识的使用价值,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明确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和体验者,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平等交往合作,促进学生自主发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至少涵盖八种,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凡是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促进个体价值发展的能力都是智能的一部分。智能具有多元化、差异性、创新型的特征。因此,现代课程核心内容是挖掘、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增进学生的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于华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使传统单一的“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落实新课程改革中“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用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课程开发原则,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秉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观,运用学科智慧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弥补了传统学科教学偏应试的倾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教师的指导者角色,整个课程不预设学习成果,课程根据学生兴趣与问题的解决情况不断生成。从课程评价的角度而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成绩仅是评价参考的一部分,更加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行为和情感态度,更加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www.xing528.com)

(三)当代课程观的影响

当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当代课程观不仅强调课程实施带来的课程自身的教育功能,还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人的发展价值,重视课程实施主体(师生)在主动参与课程计划、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获得的综合能力的教育意义。首先,课程是学习的履历,凸显了课程实施的动态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敏锐捕捉社会热点,及时关注民生百态,从中找出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静下来”。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要随时开发或更新教学资源,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本着“人人都发展,个个可成才”的理念,其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从中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对资源的筛选能力、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课程是学习的共同体,突出了课程实施的开放性特征。课程的顺利开展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单方面的付出无法将课程落实。学习共同体本质上类似于命运共同体,即学习这一任务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主体联系起来。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家长要积极配合,集中体现了课程是学习共同体的观念,体现了开放性的特征。

(四)当代知识观的影响

当代科学发展的结果表明,知识是多样的、动态的,而且每种知识形态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没有绝对的真理性。当代知识观强调回归生活、人性化的知识,重构学校知识的体系。知识不存在价值大小,只是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我们强调回归生活的知识,即体验知识。体验性知识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维方式,强调发散性思维,类似于建构主义。由于体验性知识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所以当有与之前类似的情境出现时,学生可以进行体验和感知的迁移,调动适应此情境或场面的知识或技能,并运用其中。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应该纳入体验知识,它是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可以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体现知识的人性化特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资源的生活性、体验性,从师生的生活和体验中寻找资源、创新资源。而当代知识观的内容为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提供了标杆。

当代知识观的转换是由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由单一学科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由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转换,为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奠定了文化学基础,从而打破了学校单一学科知识的专门化、抽象化的组织形态,而朝着多样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