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选择过程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不仅仅是学生选取一定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教师帮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发掘问题的过程,而且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建构、合作精神的养成以及寻求自身意义的过程,更是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践行新的教学方式的过程。由此看来,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关注主题本身价值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主题选择过程对学生发展和教师能力提升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主题选择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往往就是最大的问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过程中,所要选取的问题又与传统知识学科中的逻辑性问题不尽相同。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张选取真正体现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这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诉求。在现实的课堂中并不缺乏问题,如教师为授受知识提出的问题、为考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出的问题,学生为理解某一知识提出的问题、为应对考试解答的问题,往往是从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体系建构出发,基于逻辑推论产生的,多是模拟与虚构的,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节,完全外在于学生。这样的问题也仅是学生为学习知识提出,问问题、提问题、解问题单纯成为知识获取的途径、学习的附属,并不能真正彰显学生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逻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在深入实践、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亦不是单纯地为获取知识而提,是学生在真正深入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或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根据所感、所想、所惑提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这一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关注社会生活与自然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选题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要适当地放权给学生,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倡导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问题的生发不再仅是逻辑的推演,而是真正地扎根生活实践,选取有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再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提炼问题、表达问题,区别有价值的问题。一个真正有价值与意义的问题是学生进行整个实践活动的基础,只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什么是主体性?这是我们探究选题过程对学生的价值与意义之前首先要明了的问题。王坤庆教授在其《精神与教育》中把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于既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称为人的主体性。主体性首先是体现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其次是体现在人得以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是体现在人身上的创造性。总结来说,人的主体性通常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基本属性。
主体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的自觉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上。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类选择的总和,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相较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人们所具有的自主选择权都要多得多,人们享有的自由也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意在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从生活背景中选取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研究起始,一改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为学生能大显身手创造条件。
自主性是主体的权力之所在。判定一个社会的文明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所享有的自由度以及得以发展的可能,人只有具备一定的自由才能充分行使自主。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过程就是鼓励学生选自己之所想,做自己之所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活动的主导。
创造性是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能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获取主体地位,能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获取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精神资料。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塑造自我,书写历史。在选题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用新视角审视问题,借助新思维提炼问题。
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的关注不仅顺应了当前教学改革对学生主体的呼唤,更着眼实践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为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创造了条件,还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开拓了空间。
(三)有利于学生个体知识的获得
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绝对性等特点。它外在于人,与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相割裂,人仅是知识的旁观者。知识是事实、理论、方法的总汇,与价值无涉,逻辑、推理、分析等方法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主观因素的介入会影响知识的客观性与公正性。知识是理性的存在物,是人理性认识的产物,不受认知主体的个体经验的影响,不受认知主体所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亦不受认知主体的认知过程的影响。(www.xing528.com)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注,新的知识观不断完善发展。相较于传统的知识观,当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仅是借助于理性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生命实践也介入知识之中,并影响人获取知识。所以,知识在强调理性的同时特别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其中的作用或影响,知识不仅是客观统一的,还具有默会性,不可言传,反映了个人的一种求知寄托。知识是人与社会生活实践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也通过这种交互作用,在参与社会实践,与自然、自我、社会、其他个体的交互中实现个体知识的获取和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过程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在与社会、自然、其他个体的交流互动中,将自己的经验、情感、态度融入其中,建构独具特色的个体性知识。鼓励学生个体参与以及个人观念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动机,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拓展学习的方式,同时其本身也是主题选择所要追求的目标。主题选择的过程是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过程,这一过程也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学生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择的重要向度,也是学生主题选择的主要来源。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没有社会、自然的依托,教育活动也必然会缺乏生命力与活力。同时,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而关于社会、自然的素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分科课程往往将统整的生活割裂为分门别类的学科,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就是弥合这种割裂状态,寻求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体验、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为学生的学习找寻到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从而促进学生个体性的发展与成长。
为贯彻“回归生活”理念,我国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选题之源,是学生主题选择的场域。学生要跳出学科世界的狭隘视野,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与社会、自然、自我的际遇,发现问题,选择主题。正如杜威所说:“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只有在生活中,在与社会、其他个体的交往中,学生选取的研究主题才更能彰显其价值。
所以,主题选择过程一方面是学生深入实践选取有价值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跳脱书本、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增强社会意识的过程。
(五)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相较于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知识的传递转向情境的创设,由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的交流,这显然对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惯用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在主题选择之初,教师要抛弃给学生规定问题、提供问题的原有做法,将重心转向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为学生深入实践提供条件上。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往往最具根基,最值得深入探究和研讨,所以教师能为学生做的就是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拓展资源,联络家长、社区,为学生创设最优的主题选择环境。
在主题选择过程中,教师不能退居二线,成为旁观者,因为学生的选题经验和知识面还相对狭隘,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所以教师不能不管,亦不能全管,平等中的首席是对教师在主题选择过程中的最准确定位。引导与帮助共进,教师在主题选择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另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的选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选择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与水平的问题,同时要在指导学生主题选择的过程中随时留意新的探究兴趣,关注研究动向,捕捉探究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为主题的再生奠定基础。
由传统授受式教学到如今的指导引领,基于这种转变,教师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需要做出调整。对此,教师可以从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开始,从摆正师生关系做起。所以,主题选择的过程不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知其不足、不断提升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