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浙江十二讲:作家赞美时代,深入生活!

文化浙江十二讲:作家赞美时代,深入生活!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特别重视组织作家深入一线采风,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一项长期的实践活动。浙江组织了很多作家深入生活、感悟文化、抒发情怀,把文章写在浙江的大地上。如组织作家到杭州市上城区开展“寻找城市的千年记忆”采风活动。

文化浙江十二讲:作家赞美时代,深入生活!

所有的好作品一定都来自火热的一线,作家生活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有大量新的、鲜活的经验,值得去发现、去表现。作家只有把有血有肉的生活描摹反映出来,把内在动力和精神内涵挖掘提炼出来,才能创作出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俱佳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学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浙江特别重视组织作家深入一线采风,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一项长期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文学工作者走进基层走进大众,更加自觉主动地书写时代、书写人民,更加自觉主动地砥砺品格、锤炼作风。浙江作家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船精神等重要理念,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五水共治”“最美浙江人”“文化浙江”等重大主题中,创作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为了配合中共浙江省委“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战略部署,进一步唤起人们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讴歌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组织全省作家、诗人共20 多人,开展以“钱塘江抒怀”为主题的大型文学采风创作活动,历时18 天。采风团沿开化钱塘江源头,经衢江、兰溪江、新安江、富春江、分水江、钱塘江,到海宁市入海口,总行程近3000 公里。采风创作活动采取边走边写、边写边发的创作方式,共创作了散文诗歌作品325 篇(首),最后汇总出版了“钱塘江抒怀”三部系列采风作品:《水之精灵》《大江情怀》《潮涌东方》。同时,借鉴中国历史上盛世作赋的传统,开展“百水赋”作品征集活动,收到讴歌浙江美丽山水的辞赋663 篇,精选103 篇汇编成《百水赋》一书,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专门为之作序。

2013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实现了全域全程全民治水,使浙江大地江河湖海面目一新。面对“五水共治”治出的大好局面,浙江文学界有责任深入治水一线,挖掘其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用文学之笔触予以展示和宣扬。为此,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统筹指导下,省作家协会组织开展了“流淌的故事——来自‘五水共治’的报告”主题采风创作活动。采风要求主要抒写平凡人物不平凡的治水事迹。通过小人物、小故事展示大时代、大战略,以鲜活的人物生活细节和情感变化讲述浙江人民实践中国梦的生动故事。这就要求作家必须深入基层和一线去蹲点采访,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从细节中发现好故事,从细节中发现闪光点。参加采风的65 名作家,“一对一”地采访180 多个重点采访对象。近1 个月的蹲点采访,作家们共走访了90 个县(市、区)、200 多个乡镇(街道),采访了3000 多名基层干部和群众,从全省各地基层治水一线搜集了海量的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上,作家们调动情感,奋笔疾书,共创作报告文学作品146 篇。后筛选130 篇作品(共计65 万字)汇编成《流淌的故事——来自浙江“五水共治”的报告》。

2016年9月30日,我在《流淌的故事——来自浙江“五水共治”的报告》首发式上说:“《流淌的故事——来自浙江‘五水共治’的报告》是反映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决策辉煌成就的书。这本书拿在手里的感觉是很有分量的,因为这是我们这代浙江人治水记忆的缩影,是我们时代精神的书写。‘文章千古事’,写下来的东西是可流传的,还会对未来文化的进步发展产生影响。从这本书延伸开来,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文学如何讲好浙江故事?二是作家如何担当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浙江实施‘八八战略’、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生动实践和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活动,为作家们开辟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我们组织开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钱塘江抒怀’‘百水赋’‘流淌的故事——来自“五水共治”的报告’等主题采风活动,聚焦浙江大地可歌可泣的壮举,为浙江的建设鼓之呼之,为‘两美’浙江呐喊助威,可以说是文学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范本’。同时,在创作中要坚持导向,写出精品,要求文学作品在坚持导向的同时又在形式上与新闻、历史资料等有所区别。在这方面,《流淌的故事——来自浙江‘五水共治’的报告》做了很好的尝试。这本书写了基层公务员清洁工、普通村民、低保户志愿者、企业老总等,用纪实的形式和文学的手法还原这场‘攻坚战’中‘一线战士’的风貌,将‘五水共治’的艰难、决心、毅力真实地展现出来。政策是刚硬的,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动全省力量打组合拳;故事是柔软的,我们的艺术家以各种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治水精神,形成全社会的精神共鸣,为治水工程助力,为浙江精神注入新源泉。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美丽浙江’建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中国梦的实现,文学担当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组织了很多作家深入生活、感悟文化、抒发情怀,把文章写在浙江的大地上。如组织作家到杭州市上城区开展“寻找城市的千年记忆”采风活动。上城区历史悠久,是南宋定都杭州时的皇城所在地,南宋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50 余年,可见,上城区是杭州历史的样本。为了感悟和推介上城的历史,这次活动不仅请来了新闻界的记者朋友深入古城街巷“走读上城”,更邀请了30 余位早享盛名的文人作家“品味上城”,凭借他们的笔感受千年历史的余温。作家们热情高涨,在细雨蒙蒙的日子里,走大街,串小巷,观古迹,品民俗,在一片感叹中,最后作家们集体创作形成一本文集——《寻找城市的千年记忆》。我为这本书作了一个序。大致内容为:“窗外斜风细雨,我拿着这本还没有付梓印刷的《寻找城市的千年记忆》,思绪早已经回到了3 个月前。那时还是初夏,也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蝉鸣刚刚响起。虽然如今桂花香已经弥漫杭城,但难忘那个寻找城市千年之梦的日子。杭州的历史,不能不提‘南宋古都·经典上城’。2500年前,孔子临水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行走在上城,让人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一砖一石、一塔一佛,曾经历了多少金戈铁马,又沐浴了几许杏花春雨,如今静谧在郁郁树色中,或许会在一个瞬间,停住行人的目光,沧桑岁月,井栏小巷,那些早已烟消云散的过往,却依旧在你我心中勾留。城市化在大踏步地前行,高楼如雨后春笋林立。但城市永远离不开她的灵魂。我们踏着历史的河流而来,再现代化的城市,也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脉与人文之根。我们寻找城市的千年记忆,不只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提升城市的文化特质,打造城市的品质生活,树立城市的文化形象。这本书收录了16 篇记者采访报道、36 篇作家体验文章,希望能够为读者了解上城、爱上上城打开一扇窗,铺出一条路。更衷心地希望‘寻找城市的千年记忆’活动,能够在杭州乃至全省更多城市展开。珍惜城市的过去,其实是为了珍惜当今与未来。”现在重新读来,仍让我感慨万端。(www.xing528.com)

后来,浙江有关部门又组织了30 多位作家行走古运河,品味杭州千年的变迁与一条河的故事。以坐落在杭州拱墅区的拱宸桥为南端的京杭大运河,蜿蜒千里,绵长岁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滋润着两岸秀美的风景。杭州因水而兴而美,也因水而名而尊。运河作为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荟萃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沿岸的洋关旧址、富义仓、小河直街等历史遗存,演绎并见证着千年的时代变迁和人文气息。在这里,还可以眺望近代以来的工业遗址,品味淳厚的市井生活,消磨流淌的休闲光阴,构想当代的文化创意。透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运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情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30 多位作家行走在微风拂面、波光粼粼的运河边,从拱宸桥畔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到香积寺,从漕运文化、仓储文化、禅宗文化到民居文化,领略大运河的古朴与沧桑,品读大运河的历史与今天。流水般的思绪诉诸笔墨,作家书写下各自心中的大运河印象。后来他们又集体创作写成了一本《千年古运河》,我又给他们写了一篇序。

浙江还积极组织作家深入生活一线采写“最美浙江人”,出版了讴歌基层干部榜样杭兰英先进事迹的《当家人》、讴歌“时代楷模”德清上柏麻风病村先进医护集体的报告文学《一百年的暗与光》。为编辑出版《浙江文化地图》,作家们深入浙江各地,撰写了155 个文化景观散文作品。浙江是网络文学大省,网络作家在围绕社会发展热点上也做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工作,如:《运河密码》,讲述浙江省“五水共治”背景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天下网安》,涉足网络安全领域

除这些大型的采风活动外,作家们还经常蹲点体验生活,在这基础上,形成长篇报告文学《之江长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纪事》等一批文学创作成果,以及聚焦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报告文学《美丽中国这样走来》,聚焦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报告文学《第一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