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浙江十二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文化浙江十二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别是要保护、利用、传承好浙江的四大世界遗产。2017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前,国家和浙江正在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大力推进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打造大运河特色文化全景展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文化长河”。

文化浙江十二讲: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别是要保护、利用、传承好浙江的四大世界遗产。其中杭州就有3 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

杭州西湖,闻名中外,三面湖山一面城,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贯穿湖面。西湖景区内有100 多处公园景点,有“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有60 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 多座博物馆,有断桥雷峰塔、钱王祠、净慈寺、苏小小墓等蜚声中外的景点,独具韵味,别样精彩。当人们漫步西湖边,斜阳静静地洒落在偶有船夫泛舟的湖面上,在烟波浩渺、柳丝袅袅的远方,雷峰塔屹立于青山之上,净慈寺中敲响的晚钟声一阵阵地在湖面回荡,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06年,西湖再次被列入中国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2008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致函提请,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2010年正式申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核准;2009年2月,向世界遗产中心递交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2010年9月下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委派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朴素贤到杭州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项目进行实地评估考察;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步步皆景、处处文化的西湖,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文化旅游地之一。现在,每年到杭州旅游的人将近两亿。某些机构合作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外国游客眼中的中国三十大魅力城市中,杭州成为除北上广深外最受欢迎的城市。具体到相关热词,“西湖”依然最为火热。杭州还成功入选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全球15 个旅游实践样本城市”名录,吸引世界旅游联盟永久落户。

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大运河开始行走在申遗路上。大运河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 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使用至今。对中国来说,大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更是文化线路和中国民族大融合的见证。大运河的漕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由国家投资开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体系。申遗的大运河,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15%,沿线城市创造的GDP 约占全国的25%。大运河的申遗过程,是保护遗产的过程,在保护的同时考虑发展,在发展中涵盖保护。2017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浙江段位于大运河最南端,是大运河特征最显著、最具代表性的河段,流经5 个设区市,19 个县(市、区),共计运河遗产河道683 公里,沿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点13 处,运河遗产构成99 项。大运河浙江段是横贯浙江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更是一条深深植根于浙江大地、奔流不息的千年文脉,滋养着浙江人文精神

当前,国家和浙江正在加快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强调要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国家文化公园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4 类主体功能区:一是管控保护区,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 种形态;三是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四是传统利用区,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疏导不符合建设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是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该方案提出,要聚焦5 个关键领域实施基础工程:一是推进保护传承工程,让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融入群众生活;二是推进研究发掘工程,突出“万里长城”“千年大运河”“两万五千里长征”整体辨识度,拍摄电视专题片《长城之歌》《大运河之歌》《长征之歌》;三是推进环境配套工程,推出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串珠成线、连线成片,打造广为人知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四是推进文旅融合工程,在大运河淮扬片区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五是推进数字再现工程,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对历史名人、诗词歌赋、典籍文献等关联信息进行实时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展厅。为了落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浙江组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大运河国家公园(浙江)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建设实施方案》,研究制订大运河标志性文化旅游品牌统一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打造大运河特色文化全景展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文化长河”。精心谋划大运河标志性特色文化公园建设选址,分级分类编排重点项目,拍摄大运河相关影视专题片、纪录片,打造若干条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推出一批文旅示范区、标志性路线示范段,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文化大运河正向我们走来。(www.xing528.com)

在浙江的世界遗产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渚古城遗址,其申遗成功,意义非同小可。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5000 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实证了中华5000 多年文明史。一直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只有约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世界遗产,就是世界权威机构承认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使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 处,中国与意大利并列成为世界上具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国家。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和大运河之后杭州的第三个世界遗产,也是浙江的第四个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进一步提升了浙江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现在已经有人在网络上提出:看1000年历史到北京,看2000年历史到西安,看5000年历史到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给浙江和杭州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实现文化遗址保护的开始。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精心做好各方面的科学规划,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构建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加大保护和利用的力度,真正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浙江文化不断传承的金名片

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史称“马尼拉帆船贸易航线”,是16世纪大航海时代由西班牙开拓、以运销中国商品为主的一条国际贸易航线。它把产自我省湖州和杭州的生丝和丝织品,通过福建漳州的月港出海,途经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运达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它横跨两洋(太平洋、大西洋)三洲(欧洲、美洲、亚洲),运行时间长达250年之久,不仅开创了沿途四国的黄金时代,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是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起源和标志。它作为我国申报“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首选,当之无愧。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2018年1月,在致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他再次提及:“历史上,我们的先辈劈波斩浪,远涉重洋,开辟了中拉‘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10月8日命名为“马尼拉大帆船国际日”,以志纪念。历史上,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只要与中国有关,浙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贸易离不开生产,丝绸之路离不开丝绸之府和桑蚕之乡。湖州的“辑里丝”,早在大航海时代就远销欧美,名扬天下。杭州自北宋始,设置了织造局和市舶司海关),是古代丝绸产品的重要纺织基地和出口口岸。这些史实都说明,杭州和湖州是古代“一带一路”上重要的货源基地和贸易节点。美国学者芮乐伟·韩森通过大量考证,在其著作《丝绸之路新史》中,就将“陆丝”和“海丝”的共同起点定于途经湖州的杭州。所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加快做好相关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