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从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从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性、群体特征及其他情境因素。(四)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而言,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这种现象和倾向被称为小团体意识。

社会从众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一、群体行为模式及外在影响因素

(一)群体压力的影响:社会从众行为

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中多数人不一致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压力。这就是群体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人与群体主流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源自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性、群体特征及其他情境因素。

(1)个体特征。包括:智力和能力高低,情绪的稳定性,态度与价值观,对他人的依赖性等。

(2)群体特征。包括: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等。

(3)其他情境因素。如问题的性质,个人对群体的依赖度,外界对群体的支持度等。

(二)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作用则与此相反。

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有:

(1)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

(2)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的帮助。

(3)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的工作状况,不断作改进,调整到最佳状态。

产生社会抑制作用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非良性的心理紧张对完成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社会懒惰行为

Ringelmann曾作过社会懒惰行为对小组绩效影响的研究。他发现在拔河比赛中,3个人一起拉的力量只能达到一个人平均力量的1.5~2倍。8个人一起拉时的力量则不到一个人平均力量的4倍。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在一些集体工作的环境下,群体中会有一些不履行应尽职责而“搭便车”的人。

(四)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群体规范对于群体具有维持作用、标准化的作用、导向和约束作用。

二、群体结构与形成的理论模式

群体结构是指一个群体的组成成分。可细分为群体的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结构。

又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前者是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后者则正好相反。

企业对工作群体是采用同质结构还是异质结构,取决于工作的性质和管理能力。

群体(小组)的四个发展阶段:相互接纳;沟通和决策;激励和生产率;控制和组织。(www.xing528.com)

三、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内涵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既包括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凝聚力强的群体的一般特点为: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频繁,关系和谐;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成员愿意更多地承担推动群体发展的责任和义务等。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目标。

(2)群体目标的达成。

(3)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

(4)共同的业余兴趣爱好。

(5)群体规模。

(6)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7)群体在外面的地位和声望。

(8)群体内的信息沟通。

(9)群体的领导方式。

一般而言,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为有效。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还受控于群体目标和整个组织目标的符合程度。

(三)凝聚力过高造成的问题:小团体意识

当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过高时,从众倾向会很明显。在决策过程中,这种倾向表现为片面和过分地追求一致而忽视质量,或在表面一致的现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决策结论。这种现象和倾向被称为小团体意识。

可能产生小团体意识并使其得到发展的原因:群体的凝聚力过高、群体与外界隔离、群体的领导推行他所倾向的方案。

小团体意识防范措施:

(1)成员轮流承担批判性评价者的角色。

(2)具有影响力的成员在达成最后方案之前不预先指定某些方案或方法。(3)在整个工作小组作出决策之前让各个分小组先制定自己的策略。

(4)外界专家为尚未决策的小组提供指导意见。

(5)当一些竞争组织成为工作小组决策的中心时,决策会议必须全面考察预警信号和这些组织可能采取的反竞争策略。

(6)决策后,召开能提供修改机会的第二次会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