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江药谷成功的案例:罗氏制药入驻带动医药产业发展

张江药谷成功的案例:罗氏制药入驻带动医药产业发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凯乐在上海度过的10年,也正是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逐渐成为中国“药谷”的10年。罗氏制药的入驻对于张江“药谷”而言,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引子,毕竟罗氏是世界排名前10的跨国制药公司。这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此底气实足,是因为作为张江“药谷”医药研发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上海医药研

张江药谷成功的案例:罗氏制药入驻带动医药产业发展

【案例正文】

10年前瑞士人威廉·凯乐来到上海时肯定没有想到,他有一天会拿到上海的002号绿卡。“上海给了我太多,如果有需要,我愿意留在这里继续贡献我的力量。”作为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前总经理,威廉·凯乐认为他在上海的10年是其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历程。事实上,凯乐在上海度过的10年,也正是上海张江科技园区逐渐成为中国“药谷”的10年。

从1994年罗氏制药成为第一家签约落户的制药企业至今,张江已经形成了30多家医药研发机构、40多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120多家中小型科技创新孵化企业以及各种专业服务平台,整个园区累计引进生物医药项目200多个。

先行者罗氏

在过去的10年中,张江高科技园区从一片农田发展成现在的“药谷”,对于其中巨大的改变,作为最早落户在张江的制药企业,曾为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凯乐自然成了发展张江“药谷”的急先锋。

10年前凯乐就深信,上海将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但是,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凯乐又有一点意料之外的感觉,他说:“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空荡荡的,龙东大道也还只是一条很小的乡村小路。”

“但是,当时我们中方的合作者努力使我们相信选择这里投资是正确的。”凯乐说,“我的同事们对于我选择来中国的决定都表示怀疑,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了。”

罗氏制药的入驻对于张江“药谷”而言,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引子,毕竟罗氏是世界排名前10的跨国制药公司。罗氏创始于1896年,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目前拥有员工近65000人。2003年,罗氏集团的总销售额达到290亿瑞士法郎。

从1994年开始,罗氏在张江经过了3年左右时间的一枝独秀,在此之后,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麒麟鲲鹏、三共等国外公司也相继入驻张江,成为张江“药谷”的生力军。

2003年,凯乐离开了罗氏,被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聘为首席顾问,同时他自己也注册成立了凯乐医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专心于为国外医药企业入驻张江牵线搭桥。

在凯乐离开罗氏之前,他便在为促成罗氏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而努力,在他离开后的第二年,他的想法终于实现了,整个项目引进花了6年左右的时间。

2004年10月30日下午,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在张江宣布正式成立,这个研发中心由罗氏全资拥有并属于罗氏全球研发体系。它是罗氏集团在美国和欧洲以外建立的第五个药品研发中心,也是在亚洲建立的首个全资拥有的研发中心。

建成初期,这里将有40名科学家开展研究工作,并在3到5年内发展为高度发达的新药研发中心。据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德利(Andreas Tschirky)博士介绍:罗氏研发(中国)将直接从事创新药物的研发,与罗氏设在巴塞尔、纳特利、帕洛阿托及潘茨堡的另外4大研发中心协同合作,为罗氏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开发出高质量的创新临床候选药物,填补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的成立成为张江“药谷”的又一个里程碑,至此,美国礼来、杜邦研发中心、和记黄埔、国家生物芯片中心等30多家研发中心和总部都已经在张江落户。这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聚焦张江

凯乐介绍说:“其实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真正的快速发展是从1999年开始的。”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正式成立,1994年,罗氏作为第一家制药企业入驻园区,而此后的3年多时间里一直都没有其他企业的加入。

1999年成为“药谷”发展的转折点。当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两大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于是,各种政策优惠与其他便利都随之会聚张江。园区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历届上海市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凯乐说:“许多城市可能都有各种优惠政策,但是上海张江这里是最为透明和可预测性的。”有业内人士介绍,在上海周边城市有时能拿到比上海更为优惠的政策,即使是在上海的其他任何一个区或者街道,注册相关的企业也能有优惠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能否一如既往的执行是投资者所担心的。而张江的政策稳定,使投资者对企业的发展有可预测性。

为了扶持张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单独为张江建章立制,使张江成为“特而又特”的政策区。其优惠政策涉及资金引入、税收减免、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等方面。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的前5年中,入驻张江的医药企业只有寥寥数家,而在“聚焦张江”的策略提出后,在最近的5年中,入驻园区的医药企业猛增了200家左右,可见其政策的影响力,据说一些园区外的企业也在准备往里搬。

在整个招商引资阶段,上海市就将招商资源向张江倾斜,对符合张江产业功能定位的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项目,尤其是研发项目、大型项目,会优先考虑引导其落户张江。

在最近召开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上,现任组长上海市市长韩正提出了基地下一步的发展要求:在创新方式上,要从以引进技术为主逐步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在创新重点上,要从单一的生物医药领域逐步转向以生物医药为主适度兼顾其他领域;在创新组织上要从单兵作战逐步转向协同攻关和集群创新为主。

也就是说,在把所有的资源汇集到张江后,在整个产业链逐步完善后,张江需要更进一步完成它作为新药开发领头羊的使命。此时的张江,在产业布局上已经基本定格,而对于新药的出现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因为一般一个新药的研发周期在8~12年,而张江医药产业真正的发展还只有短短的5年时间。

随着一批世界级的医药研发中心在张江开始正常运作,业内人士预测,再有8~10年时间,张江“药谷”将真正成为医药产业的创新源头。

凯乐对于张江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希望10年内在张江能看到5个真正全球性的医药研发中心,不仅在生物医药方面,还包括医疗器械;3~5家国际性医药生产厂商,为全球提供药品;还有1~2个成熟新药。”

迅速崛起的国家队

中国科学院上海医药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厉骏对于凯乐的期望胸有成竹,他说:“我完全相信张江会在近几年内出现一批新药。”如此底气实足,是因为作为张江“药谷”医药研发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上海医药研究所手里已经攥着一张优异的成绩单。

据厉骏介绍,由中科院自主研发的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新药,近期已经拿到国家的新药证书,而且该研究成果也已经转让给园区内的上海绿谷(集团)有限公司,并且将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量产。专家估计,仅此一种新药,绿谷的年产值就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

另外,还有一批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整个“药谷”共有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实验室阶段新药超过20个。中科院研发的一种治疗老年痴呆的新药已经在欧洲多家医院进行二期临床试验,这款新药有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走向世界的“药谷”新药。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前身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创建于1932年,所址在北京。次年因为北方局势动荡,研究所南迁上海,所址定在上海武康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研究所被整编入有机化学研究所,地址又迁到了长宁路。1953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1958年,研究所又全部迁至岳阳路。

经过多次变迁以后,研究所完成了最后一次最为重要的搬迁。研究所早期的研究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科院提出知识创新工程,要求研究所的工作能够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

1999年,正值上海市政府提出“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中科院主动加入进来参与规划。最后,经过卫生部、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共同商讨,决定将上海药物研究所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2002年12月药物研究所张江新所竣工,2003年5月药物所整体搬迁。

药物研究所的加入,成为张江“药谷”医药研发的中流砥柱,研究所目前拥有研究人员400多名,包括6名两院院士。研究所的加入也加深了医药研发与生产之间的合作,绿谷集团一直以来都与研究所保持着紧密合作的关系,研究所迁入张江后,绿谷集团随之也入驻张江。研究所的诸多研究成果都已经转让给绿谷集团。(www.xing528.com)

2004年9月,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医药集团联合建立了中央研究院,致力于药物开发,由药物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担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长。研究所与企业之间此类合作还有很多,目的就在于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过程。

同时,药物研究所还保持着与国外众多研究机构的合作。2004年11月1日,瑞士诺华公司与药物研究所续签协议,双方将在未来3年内通过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继续在天然化合物和新药研究方面开展合作。

睿星基因

罗楹是留美博士,灰白的头发使年轻的他看上去显得老成而睿智。2001年,罗楹与他的同事、好友吴骏回国共同创办了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由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注册资金为人民币4300万。目前公司拥有员工70多名,其中80%是科研人员,包括12名博士。

这是一家典型的归国留学生创办的公司,谈起当时的创业动机,罗楹说:“我们当时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在一些合作谈判中发现许多环节的成本降不下来,但是,如果把这些条件放在中国就可以实现了。”

罗楹与吴骏回国时正是张江高科快速发展时期,对留学生创业给予了诸多扶持和优惠条件。另一方面,园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也是罗楹他们当时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罗楹说:“这里的环境虽然跟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跟那边还是做得很像了。”“而且,园区里还有少量的住宅楼,很方便。”罗楹自己的住所就与公司隔开了一条马路,在大概距离300米左右的位置。

睿星基因采用的是一种长短结合的产品开发模式,也就是一方面承接国外大公司的研发外包项目,另一方面也保持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这样既实现了短期收益,又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了科研基础。

研发外包在国际上还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但它现在全球拥有20亿美元的市场。以前的药物研发都是由大公司在做,后来出现一些小公司也开始做药物研发,当这些小公司的药物研发进入临床后,往往因为资金的原因无法继续推进,这时大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推广能力加入进来。

慢慢的这些大公司发现,自己原先在做的一些前端的研发工作完全可以外包给这些小公司来做。因为从人力成本上考虑,一个大公司的研发人员年薪需要20万~30万美元,而一个小公司的研发人员只需要10万~15万美元,之间相差一倍。而且,大公司还存在诸多管理成本。

所以随着产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研发外包业务近几年也逐渐发展起来。许多国外大公司也都来张江“药谷”寻找外包对象,像睿星基因、药明康德等公司已经承揽了许多国外的外包项目。

凯乐说:“现在国外公司都在努力与中国的研发公司合作,因为中国的研发成本只有国外的20%~25%。另一方面,中国的员工也可以从这些研发项目中学到很多东西,对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机会。”

罗楹认为,研发外包在国内的接受程度还不高,还没有受到足够高的重视。事实上,中国在医药研发外包领域已经落后于印度。

共享平台

其实,能形成“药谷”的局面关键在于政策的向导作用,这包括政府“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以及为进区企业提供一门式服务,还有配套的环境、交通建设等。

另外,上海本身还有诸多地缘优势,比如在上海有许多优秀的大型医院,这是强大的临床研究基地。而且上海本身的医药市场容量就很大,在这里就比较贴近市场,容易把握市场动向。当然,这里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只说明了一个前提条件。资源的会聚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如何将资源整合盘活,然后能够实现多方的协同发展。

目前在张江“药谷”拥有许多共享平台,对于这些共享平台贡献最大的依然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因为这些平台大多数是建立在其雄厚的设备资源和研究能力上的。

医药研发所需的设备一般价格都比较昂贵,这些设备并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能承受得起。而事实上,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讲也确实无需让每一家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全套研发设备。上海药物研究所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所,其各类设备都比较齐备,而且基本接近或者达到了世界水平。

目前药物研究所下属的公共型平台有药效学平台、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多个中心。另外,从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运行的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上海药物研究所等8家单位提供的首批近60套重大科研设备投入了公共有偿服务。

罗楹表示,这些共享平台对于中小研发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条件。据罗楹介绍,由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协会倡导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也将在近期挂牌。罗楹说:“成立这样的中心,对提升园区整体形象,以及承揽业务都会有帮助。”

当然,张江“药谷”从医药产业的发展时间上来看,它还没有达到成熟期,自然也就存在一些弱点。

凯乐指出:“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国际上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成本大约在6亿~8亿美元,但是张江的一些新公司还缺少风险投资。另外,还有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当然这些方面都在不断的改善中。”

还有,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原先规划中的可开发土地资源也已经相对紧缺,这在未来也将成为制约发展的一个因素。

不管怎样,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对张江“药谷”的明天充满了信心。威廉·凯乐也已经将他的家人都接到上海来生活了。

(引自闫秀蓉,张江药谷,环球供应链,第17期)

【案例分析】

社会外部环境对组织至少有三种作用:

第一,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社会外部环境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没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技术前提的商品经济运行,就无组织可言。从组织的工作环境来看,没有消费需求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供给,组织就不可能生存;从一般环境的角度来看,组织与其具体工作环境关系的确立与运行,又毕竟是以一定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为核心,各方面社会关系有机结合、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知道,具体的要素环境直接地决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任何具体工作环境又总是一般社会外部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说社会外部环境对组织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主要是指社会外部环境作为外在条件对组织生存发展的限制与约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整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消费者及社会各界、组织与政府之间、以及涉外经济活动的利益关系和商务纠纷,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这样,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面临大量法律环境。这些法律规范体系以一定的标准衡量组织进入市场运行的资格;衡量组织在市场中动作的合法性,制止和惩罚“犯规动作”。由此可见,法律规范对规范和控制组织行为具有重要制约作用。

第三,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用。主要是指某一事物行为对他事物或周围的人或社会行为的波及作用。如习俗观念,甚至迷信对组织经营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或同一文化区域人们的不同观念,都对组织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在整个招商引资阶段,上海市就将招商资源向张江倾斜,对符合张江产业功能定位的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项目,尤其是研发项目、大型项目,会优先考虑引导其落户张江。因此,就组织的外部环境来看,张江高科技园区所具备的外部环境是有利于张江高科技园区自身发展的。具体来看,张江科技园区具备政府的优惠政策的透明性和持久性、低廉的人力成本、优秀的资源共享平台等多方面的优势。由此可见,张江科技园区的大发展是必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