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给组织行为学下的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第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与实践
古代社会总体上社会化程度低,生产技术和劳动分工也比较简单。所以,那时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基本上是建立在个人观察、判断和直观基础上的传统经验管理,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管理理论却进展甚微。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看,古代的行为研究与一般的心理研究基本上是一致的。
工业革命时期,以小瓦特等为代表开始真正重视组织管理理论的研究;欧文在管理史上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被称为“人际关系之父”;克虏伯也提倡为工人提供福利,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二)“管理运动”时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1886年,亨利发表《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点燃了“管理运动的火星”。此后,“管理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中,尤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最为著名,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理论研究走上了科学轨道,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在“管理运动”大潮中,海尔赛发表了名为《工资报酬制》的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工资报酬制度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被泰勒、甘特等发展为差别计件工资制、工资奖金制。这些创见是现代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
(三)“人群关系运动”时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梅奥的“霍桑试验”和“劳动宪章”形成了美国产业界持续十余年的“人群关系运动”。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经过充分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围绕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因而目前比较流行地把这个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人力资源学派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心思想认为,企业中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力。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吉雷斯和麦格雷戈。
(二)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www.xing528.com)
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三)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组织文化也称企业文化,是组织或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文化观念,是由领导者倡导、为员工所认同的本组织或本企业的群体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理论从其基本假定到具体管理方式和管理措施都是对传统理性管理模式的突破和超越,这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组织行为学的深入研究提出了重大课题。
(四)“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宏观层面相对应,组织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系列变革的结果使企业组织呈现了与韦伯的“科层制”完全不同的新特点,被称为“新组织”的兴起。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韦斯特尼、约翰·范·马林等总结管理界对“新组织”的论述,认为“新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化
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资源,对顾客要求做出尽可能快的反应,并与环境中的变化因素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以减少经营风险。
2.扁平化
信息技术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使管理跨度的扩大成为可能,管理层次减少,使原来高耸型的组织扁平化。
3.灵活性
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网络化必然增加管理的复杂性,同时环境变化越来越快而且难以预测。
4.多元化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企业的雇员、利益相关者的组成及其与企业的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化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5.全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