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学科;是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培养卫生专业人才等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个人、家庭、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门必修课。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预防医学在强调预防为主观念的同时,将预防、保健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进行有机整合,为患者乃至整个人群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协调性的卫生服务,这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预防医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群体的观念和对比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开展相应的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社会“大卫生”观。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学会统计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
3.熟悉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5.了解大气、水等自然因素与住宅等生活居住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6.了解食品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掌握食物中毒的特征与处理。
7.了解职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熟悉常见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8.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防治措施。
9.掌握常见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的防制措施。
10.熟悉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1.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将现代预防医学模式、整体的健康观应用于医疗卫生工作中。
2.能将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医疗卫生工作中。
3.能利用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的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居民健康调查、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4.能利用医学统计学的技术方法,对疾病防治进行分析评价。
5.能对常见的传染病、非传染性疾病、社会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群体预防的观念。
2.通过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学习,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加强职业道德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组织管理能力和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理论知识与技术
续表(www.xing528.com)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实训指导
四、教学基本要求说明
(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
1.适用对象 本教学基本要求可适用于护理、助产、临床医学、药剂、医学检验、口腔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医学影像技术等各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2.参考学时 本课程参考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为42学时,实践教学内容为12学时。
(二)教学要求
1.本课程对理论教学部分要求采用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指能够简单理解、记忆所学的知识;熟悉是指能够解释、领会概念的基本含义并会应用;掌握是指对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处理医学及医学相关问题。
2.本课程突出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方面分为学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学会是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分析或技能操作;掌握是指能够独立进行实践分析或技能操作;熟练掌握是指能够独立娴熟地进行实践分析或技能操作。
(三)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可采用多种形式,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评价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作业、单元目标测试、案例分析讨论、实践考核、小测验、考试等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学时分配建议(54学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