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防医学:长江流域高发自杀带,妇女自杀率与文化水平相关

预防医学:长江流域高发自杀带,妇女自杀率与文化水平相关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全国,自杀死亡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从中国自然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条高发自杀带。中国妇女自杀率较高与农村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一定关系。美国的自杀多在星期一;中国广西农村调查发现星期三自杀最多,星期二、星期五较少,但一周七天差异不显著。国外报道,夜晚自杀多于白天,中国农村自杀白天多于夜晚,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杀好发时刻是上午9时和晚上9时前后。

预防医学:长江流域高发自杀带,妇女自杀率与文化水平相关

自杀是个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自愿地,而不是被别人逼迫地采取伤害、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或者说,自杀是由社会心理冲突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性行为。根据自杀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将自杀分为两类: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前者无须解释,后者虽然采取了自杀的行动,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足以致死,或者由于自杀时被救活而没有导致死亡结局。在死亡的意愿方面,一般来说自杀死亡者中死亡愿望强者比自杀未遂者要多;但也并不尽然,在自杀死亡者中,也有死亡意愿并不强烈者。

(一)流行特征

据WHO估计,在过去五十多年,自杀率上升了60%。最新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天有3 000多人死于自杀,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10~20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为28.7万人。在全国,自杀死亡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

1.地区分布 自杀地区分布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居民素质等有关,呈现一定的分布特点。从全球看,北欧和东欧是自杀高发区,横跨欧亚大陆的中国、俄罗斯、日本、孟加拉等国构成了另一个自然高发带。从中国自然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条高发自杀带。从城市与乡村自杀率比较看,发达国家大多为城市高于乡村,而中国的自杀率是乡村远远高于城市,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即全国75%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2.人群分布

(1)性别: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自杀死亡的男女性别比例一般为3∶1,男性高于女性;自杀未遂者多是女性高于男性。而在我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左右,主要是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较高造成的。

(2)年龄:几乎所有的国家,自杀的风险都随年龄而增长,大部分自杀行为都发生在成年人中,在15~34岁年龄组自杀是第一死亡原因,自杀死亡人数最多的群体集中在年龄为20~24岁的年轻人,很多国家8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率最高。

(3)职业:不同职业自杀率有所不同。中国妇女自杀率较高与农村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一定关系。自杀病学家认为社会地位高的资本家、商人自杀率远远高于社会地位低的工人和农民。中国曾有过大量关于自杀职业分布的报道,从科学性较强的文献中得知我国自杀高危人群是学生、失业者、待业者、小贩、家庭主妇、工人和农民等。

(4)婚姻状况:研究发现不论男女,已婚者自杀率最低,在男性自杀中,男性离婚者自杀率最高,其次为丧偶和未婚者。在女性自杀中,女性离婚者自杀率也最高,丧偶与未婚者自杀率均较低(美国型)。中国香港自杀率最高的是离婚者,未婚、单身和寡居者则较低。

(5)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对自杀有抑制作用。犹太教认为自杀是比杀人还不可宽恕的行为,所以信犹太教的自杀率较低。基督教继承犹太教的传统,反对自杀和杀人。伊斯兰教严禁自杀,因此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自杀率很低。佛教则宽容自杀或不反对自杀;中国佛家修行,最后把死亡看作是极乐世界;亚洲中国、日本自杀率较高,泰国是佛教国家,但自杀率甚低。

(6)精神疾病:西方国家的许多研究表明,自杀者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人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3.时间分布 自杀高发季节,农村是夏季(6、7、8月),城市亦是夏季(5~9月)最为多见。国外有报道,自杀高峰在春季和夏季。美国的自杀多在星期一;中国广西农村调查发现星期三自杀最多,星期二、星期五较少,但一周七天差异不显著。国外报道,夜晚自杀多于白天,中国农村自杀白天多于夜晚,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杀好发时刻是上午9时和晚上9时前后。

(二)影响因素

自杀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病理现象,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

1.生物学因素 与自杀有关的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机械损伤、神经异常和严重的疾病等。研究发现,在同一家庭中,自杀有一定聚集性,有自杀家庭史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自杀行为与生物钟有关,在智力、体力、情绪三种生物节律中,只有情绪节律与自杀有统计学联系;女性自杀与月经周期有一定关系;青少年自杀有出生创伤者比对照组高3倍,出生创伤可致脑神经受机械性损伤,从而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和神经递质的释放。精神病或精神异常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

严重的疾病晚期,如恶性肿瘤病人,常因对治疗失去信心,或因不堪忍受严重病痛的折磨而导致自杀,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发生。

2.心理因素 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身心剧变的时期,人的生理及心理发生明显改变,在情绪不稳定时,一旦遇上激发事件或不良刺激,常诱发自杀。常表现为:①厌世感,如怀才不遇、忍辱负重、屈服于外界压力、受到不公正待遇等,失去学习和生活乐趣,把自己看成是“多余的人”而自杀;②极乐感,如择偶受干扰,或第三者插足家庭,为与第三者共同实现“生不能成夫妻,死同穴”的“极乐世界”而自杀;③罪孽感,如平时作恶多端,横行霸道,罪行累累,深知法网恢恢,罪责难逃,为了逃脱法律的惩罚而畏罪自杀;④失落感,如对于一向“广播有声,报纸有名”的名人,若屡遭挫折,名落孙山,容易自认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杀;⑤冲动感,如家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叔伯之间,或在工作单位同事之间和社会的邻里之间,由于争吵怒气难消,尤其是自感“吃亏”或“气不过”时,容易出现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丧失理智而自杀;⑥从众感,如一些平日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一旦为首者产生自杀的念头,其他成员易盲从而自杀。

3.社会因素 在自杀中起重要作用。社会不稳定、经济困难、失业、社会风气颓废、家庭不和以及人事关系紧张等,常使人产生孤僻、自卑、绝望,从而导致自杀。与自杀密切相关的人际冲突主要包括婚恋冲突、家庭人际关系冲突以及社会人际关系冲突。青年人自杀大多由婚恋纠纷与冲突所致,失恋、单相思、被遗弃、未婚先孕、第三者插足、离婚等造成心理创伤与痛苦,进而走向极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冲突和社会人际关系冲突是造成自杀的诱发因素与导火线

(三)预防措施

WHO呼吁全社会包括医疗教育、警务、司法、劳动、宗教、法律、行政和媒体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协调行动,关注引发自杀的原因和途径,共同采取综合措施,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

1.一般措施(www.xing528.com)

(1)提高心理健康素质: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采用广播、电视、科普小册子、报纸、墙报、公众讲座等形式广泛地向社区人群宣传心理卫生知识;②对于中小学生开设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卫生课,使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能;③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系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工作,使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能够及时得到专业性的支持和帮助。

(2)普及预防知识:要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关于预防自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了解自杀的危害,懂得识别基本的自杀危险信号,对有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史的患者,能够采取同情而不是歧视的态度。

(3)减少自杀的机会:加强对常见自杀手段的管理,以达到减少自杀的目的。①加强武器管理,特别是枪支的管理;②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③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特别要对多发自杀行为的大桥、高楼、风景名胜地进行针对性强的管理。

(4)建立专门机构:世界上许多国家成立了各种专门的预防自杀机构,如自杀预防中心、救难中心、危机干预中心、生命线等,利用便利的电话、互联网进行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

(5)加强人员培训:许多研究表明,自杀患者常首先求助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然而,大多数医务人员对自杀行为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培训。

(6)控制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由于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介的长足发展,自杀案例的报道几乎可以深入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猎奇心理以提高其影响和销量,大量、详细报道自杀案例,特别是知名人物如明星、社会名流、政界要人、青少年偶像的自杀行为,结果导致一些青少年模仿,出现“维特效应”。国家应制定法律或法规,严格限制报道此类事件,特别限制对自杀方法的报道。

2.特殊人群预防措施 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恢复期、酒瘾、药瘾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之一,是自杀的预防重点。对每一位精神病患者,不管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都应该进行系统的自杀危险性评估。对于有严重自杀意念者,特别是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应劝其住院治疗,必要时可在国家政策、法律支持下强制住院。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的情况,特别是自杀危险性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1)住院精神病患者:除常规治疗外,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预防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病房安全措施:包括清除一切可能用于自杀的工具,建立及时发现自伤和自杀患者的机制,严格有关管理制度等;②对每一个住院患者进行系统的自杀危险性评估;③与患者讨论自杀问题;④制定严格的住院探视、出院管理制度;⑤取得家属、亲人和朋友的重视和支持;⑥出院时,对今后的自杀预防作出计划,安排早期随访。

(2)社区精神病患者:在国外,由于社区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较高,所以有学者提出应把社区作为精神病患者自杀预防的重点。预防的原则:①系统评估自杀的危险性并计入档案中;②组织适当的社会支持体系;③定期监测患者自杀的危险性;④选择毒性较小的治疗药物,限制每次的处方量,药物不能由患者保管,要有家属监督;⑤为患者及家属安排24小时支持体系。

3.大中学生自杀的预防措施 大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方面,大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学习和就业压力大,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突出的经济压力,因此,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问题有增加的趋势,且其自杀现象社会影响较大,因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主要的预防措施有:

(1)改革教育和管理体制,合理安排学习负担,尽量缓解学生经济压力。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入校开始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复查。

(5)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向患者提供咨询,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危机干预热线。

(6)建立合适的专业咨询和转诊机制。

(7)培训学生管理干部和学生干部,建立自杀行为的监测体系。

知识链接

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即自杀模仿现象。1774年德国文学家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青年因失恋而自杀的故事。该小说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在欧洲名声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而得名。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如2010~2011年间,富士康科技集团出现员工连环跳楼事件,尽管富士康及社会各界给予此事莫大的重视,但跳楼事件似乎愈演愈烈。有学者认为,跳楼事件具有“传染性”,如果任由发展必将一发而不可收,这正是所谓的“维特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