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集中于城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根据《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4年医院平均每家的床位数为191.85张,基层医疗机构为1.51张;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基层医疗机构为59.7%;医院的平均每家执业医师数为56.86人,基层医疗机构为0.77人;医院平均每家万元以上设备台数为143.96台,基层医疗机构为0.58台;医院平均每家全科医师数为1.18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为0.15人。医疗资源相差悬殊。从医疗费用角度分析,2013年城市人均医疗费用3 234.1元,农村人均医疗费用1 274.4元,城市人均医疗费用是农村的2.54倍。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使人们的医疗需求难以满足,造成高级别医院需求旺盛,基层医院首诊刚性不足。据《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2015年占医院总数31.74%的一级医院,其诊疗人次仅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6.82%,住院人数仅占医院总住院人数的6.00%;占医院总数27.16%的二级医院,诊疗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37.99%,住院人数占医院总住院人数的44.27%;而占比只有7.70%的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却分别达到了48.70%和42.55%。从入院人数/诊疗人次来看,根据《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医院的比值为5%左右,且呈现增长趋势;而基层仅为1%左右,且呈下降趋势。
2.分级诊疗制度 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政府需加紧建立健全基层医疗体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是解决当前医疗体系“看病难”问题的核心。分级诊疗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最终实现的是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多种实现方式,在医疗服务上的一种分工合作的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基于医疗服务需求的逐级诊治过程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患者管理服务精细化的医疗服务形态。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1)分级诊疗制度的指导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2)分级诊疗制度的模式:我国目前分级诊疗制度的主要模式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www.xing528.com)
1)基层首诊: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2)双向转诊: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3)急慢分治: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4)上下联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3)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任务: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