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文化认同,增强国家软实力

提升文化认同,增强国家软实力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解认同是较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对于增进民族间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认同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要求,一个对于自身民族文化没有认同感的民族,就谈不上文化自信,更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深化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意识的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其次,要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和公民身份认同教育。提升对中国文化延续力的认识。

提升文化认同,增强国家软实力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黏合剂,表现为信仰和坚守自身民族的优秀文化,表现为对国家民族或集体前途命运的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深沉信仰与坚守,对重大集体利益的坚决维护,对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参与和坚决执行。何谓文化认同?所谓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因。文化认同从层次上可以分为“自然认同、强制认同和理解认同”。理解认同是较高层次的文化认同,对于增进民族间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升文化符号、文化身份及民族意识的认同感,增强理解认同,能够使整个国家的民众牢牢团结在一个统一体下,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文化认同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要求,一个对于自身民族文化没有认同感的民族,就谈不上文化自信,更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深化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意识的认同

提升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构建自己的民族文化符号。民族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文化符号包括的语言宗教、风俗及节日等体现着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通过提升、丰富这些民族文化符号,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意义,构建与当代中国发展相吻合的文化符号,如共享经济、高铁网络、电子商务以及移动支付等。其次,要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和公民身份认同教育。教育是提升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通过开展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重大公祭活动,增强民众的爱国意识、民族危机意识、公民的身份意识以及为国奉献的责任意识,提升对于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发挥正式文化机构和正式教育机构的积极教育作用,挖掘传统文化载体和各民族特殊文化记忆,通过小说诗歌舞蹈、典礼等文化符号生动形象展示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提升民众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提升中华民族集体意识。为了提升中华民族集体意识,要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工作:一是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挖掘各民族共同的记忆。我国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统一多民族的格局,是各民族长期融合发展,共同创造的结果。自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史,从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生产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增长,是一部中华民族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发展史。新中国的成立加速了各民族团结统一,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中华民族学的研究,从学理层面阐释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史,增进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英勇奋斗、拼搏奋进历史的深刻认知。三是打造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包容和谐的社区文化。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指出要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打造互嵌式社区时,不仅是少数民族嵌入汉族社区,而且也包括汉族嵌入少数民族社区。通过民族之间的相互嵌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思想相和、文化相美、经济相通、生活相近、居住空间相同”的和谐局面。另外,通过培训少数民族宣传干部、社区干部,做好社区的文化宣传工作,打造和谐包容的社区环境。

(二)提升对中国文化生命力的信念

提升对中国文化同化力的认识。何谓文化的同化力?主要是指其他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很长一段时期指的是中原)后,逐渐被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事例是佛教的中国化,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传入我国,历经魏晋唐宋几百年的传播,并未能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反而成为中国的宗教,禅宗就是很好的例证。马克思主义也是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焕发生机活力,主要是其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密切结合,不断推动其中国化。(www.xing528.com)

提升对中国文化融合力的认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多元整合。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羌、契丹、辽国、金等。中国文化吸纳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以及习俗不同的民族文化,包容了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开放包容的特性日益显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上中国的儒释道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在道德标准及价值取向上日益走向融合,这都是中国文化融合力的生动展现。

提升对中国文化延续力的认识。文化学界习惯把人类古代文化分为七个,主要包括古埃及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苏美尔文化、米诺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这些文化又被称之为“母文化”。在这些人类原生态的文化之中,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从未中断,展现出了无比的延续力。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在人类近六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只有中国文化长期持续发展。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延续力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东面临水,西、北是高山、荒漠,这种特殊的东亚大陆地理环境使其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二是具有象形和会意完美结合的汉字,简练、深邃。秦朝统一文字,为汉字推广使用打下了基础,加之造纸术印刷术等文字记载技术的发明使用,使文字的使用、传播和推广更加便利。三是中国文化不断“同化”武力入住中原的游牧民族,多方面吸收游牧人的骑射技术、生产技艺,从而增添了新的生机活力。加之汉民族人口庞大,成为中国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传承者,曾经建立的庞大统一集权帝国,如秦帝国、汉帝国和唐帝国,为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三)认同消费我们的民族文化产品

当今时代已进入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个体消费心理决定了文化产品的最终发展趋势。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大众认同一个消费品的文化品牌实际上比享用这种消费品的实际作用更为重要,在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中,对于一种文化的认同时常会决定对一种消费产品的选择。近年来,很多人不辞辛苦,纷纷去澳洲、欧洲、美洲购买奶粉,到日本去购买马桶盖,其实这两种产品的国产品牌质量足以和国外品牌相媲美,甚至我们的标准更严格,而日本的高科技马桶盖很多都是在中国生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产品不信任,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提升公众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可我们的产品,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消费者,一定程度上,我们要校正自己的消费趋向来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和方式,不能一味地开德国车、穿意大利服装、使用美国苹果手机、购买日本电视机、喝法国红酒、看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如果这样,就会让国家丧失发展民族工业的机会,至少会加大我们民族工业现代化的“时间成本”。我们要意识到,在国家现代化征程中,我们的消费领域要经历一个主动使用自己国产商品的历史过程,可能这些商品还存在很多不完美和缺点。在自己民族的产品质量较差、性能较次、品牌较低的情况下,国家依然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大众依然购买自己的产品。正如印度国父甘地为了印度的独立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宁愿自己织布也不愿意购买英国人制作的衣服,尽管这些衣服很漂亮,既结实又便宜。通过自己的行动,甘地带领印度人成功抵制英国的商品进入印度市场,保护了印度的民族经济,为印度最终的民族独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