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为,要深层次挖掘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力。(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深刻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这些传统的节日跨越时空,与中国的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态。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源。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为,要深层次挖掘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力。

(一)深层次挖掘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包括儒家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儒学、佛教以及道教思想是人类巨大精神财富,丰富了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儒家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已被21世纪《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社会治理的“黄金准则”,儒家思想中很多精华的东西具有跨越时空的人类共通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意义。为此,要让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结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重新唤起中华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激励人心,拼搏奋进;要让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哲学智慧服务于中国和奉献于世界。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涌现了一批廉吏和传播久远的廉政思想。西周时期的周公旦开创了中国的传统廉政思想,此后涌现了很多廉政代表人物。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清正廉洁寇准,刚正不阿的包拯,“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这些廉政人物代表的身后是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为此,要深入挖掘“为政以德”的政治观、“廉为正本”的廉政观、“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以民为本”的民生观、“尚俭抑奢”的消费观、“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依法而治”的法治观等古代廉政文化内涵,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深入挖掘乡规民约、宗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社会比较稳定,群众之间比较重视亲情、友情。长期生活中形成了乡规民约、宗亲文化,对于调节邻里之间纠纷和家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很大作用,有效缓解和化解了社会矛盾。在今天,这种思想仍然影响着一部分人,这些人仍然习惯遵从乡规民约,内心深处认可宗亲文化,对于祖宗家法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要结合乡规民约、宗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组织人力、投入财力编撰村志村史,梳理为当地百姓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编辑成册,将本乡本土的特色文化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出来、表达出来,有效融入广大百姓的衣食住行中,以此激励和教化当地群众,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对历史的尊崇感。

(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具有封建社会的狭隘性、封闭性。对于传统文化要甄别和超越、批判继承,根除那些封建性、封闭性的内容,发掘那些超越时空界限,在今天仍能发挥激励人、教育人、影响人、劝人向善、催人奋进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它新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对于那些不合时宜,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法制观念存在冲突的思想,诸如重视政治和伦理本位,轻视经济和科技发展,重视宗法观念及特权思想,轻视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等,要进行批判和改革,进行彻底的解构,消除其封建落后性影响,将那些有价值的、宝贵的优秀思想从原有的价值体系中剥离出来,清理整合,重新选择、把握和培育,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www.xing528.com)

继承和深刻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敬德保民”“和而不同、贵和尚中”“厚德载物、包容会通”“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勤俭廉政、精忠爱国”“见利思义、诚信为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要加大国学教育,从中国先贤圣达那里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要加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凸显互关互爱主题教育,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强个人修养教育,使人们接受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的影响,做到守诚信、明事理、知荣辱,自觉维护社会公德

发挥节日等民俗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在中国有着众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娱乐人民的同时,承载着教育民众、凝聚人心、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表达着中国人民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这些传统的节日跨越时空,与中国的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态。对于这些传统的节日,要深入挖掘其表现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底蕴。通过在传统节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熏陶作用。要深入挖掘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和打造一些节日庆典,通过开展龙舟赛、祭祖大典等活动,赋予传统节日以新时代意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及海外中华儿女参与传统节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打造全球中华儿女共有的节日精神家园,充分激发中国人及海外华侨华人内心深处的重亲情、重伦理、重礼仪的情感,提升大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要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功能。在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中,要将传统节日仪式和时代元素有机结合,不能仅仅看重活动带来的商业利益,而要考虑到活动的主题教育意义。如在写春联、猜灯谜活动中,可以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很好地开展了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举办人民喜爱的“我们的节日”活动和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开展春节慰问、文化下乡活动,增进群众彼此之间的感情,以培育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营造积极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

(三)拓展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力

深层次挖掘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课堂及书本上学习、研究的文化符号,而应当不断深入社会生活领域以拓展自身的内在文化力量。我们需要构建一种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的有效机制和途径,使传统文化中那些经典的、跨越时空的内容得以复制、“拷贝”、继承和创新,做到家喻户晓。通过现代的艺术表达形式,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游戏及漫画等,将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及《夸父追日》《木兰诗》等具有励志作用的民间传说等,转化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用同根共祖的文化谱系凝聚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使个性审美与文化消费在文化身份的认同中得以整合,提升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

将传统文化蕴含的积极历史意义与社会现实需求有机统合。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入的转型期,如何将深藏在古代经典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模式,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力时,要对传承与扩展的文化内容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不能笼统地将所有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今的文化发展生硬地联系在一起,要找到既具有积极历史意义又符合时代需求的连接点,否则,由于一些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不高,不适宜地拔高历史传统和炫耀我们的文化资源,不仅不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还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抵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