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与能力研究:文化软实力提升

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与能力研究:文化软实力提升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治理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集观念、制度、机制和技术于一体的治理形式与治理领域。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与能力研究:文化软实力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治理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集观念、制度、机制和技术于一体的治理形式与治理领域。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构需关照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内生性需求、动力与体制机制,这种内生性既是对文化治理实然状态的判断,也是对应然状态的诉求,它既涉及文化功能的重新发掘,又涉及文化组织方式的革新,还涉及个体文化能动性的彰显。关照新时代文化治理体系的内生诉求,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以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动力源泉、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必由之路、以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信念基石、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奋进航标。

(一)价值层面:以培育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文化构筑了世界人生的价值体系,探索和回答了人的终极关怀、人生意义与价值。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须要构建起被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核心价值体系也通常被认为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是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最本质、最直接概括,是中国社会各个利益阶层和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它不但是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批判的武器”,牢固坚守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也是整合社会意识,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当文化治理没有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指导时,就会失去其发展的基础,最终导致意识形态的混乱,文化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当文化治理不能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向而行时,相关文化政策与制度规范就无法与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契合,自然得不到人们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支持。因此,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状态,是人民群众对于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在体验判断的基础上将社会习俗、法律准则和社会制度内化的结果,并通过具体的社会行为真实地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也是文化的创造物。文化治理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的生存方式的有机统一,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刻融合。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主线,更是文化治理的主线。

(二)动力层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支撑

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反反复复、起起伏伏的洗练、发展、积累和再凝练,其积淀的精髓、精华部分历久弥新,而今正在被充分展现、利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民族文化活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这种自信并非完全来自经济实力和自身物质生活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更多是来自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长期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信。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可以填补法律之外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空缺,给人们一种“合理”向“善”的价值解释,是人们的心理家园和精神命脉。同样,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以至整个社会运行中处理问题的规则、理念、秩序以及人们日常的基本遵循,中国民间治理传统及其表达方式可与现代治理结合起来,赋予其合法身份和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汇聚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天然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真正融为一体,为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提供资源和支撑,同时也从人民大众创造的各种新生文化中获得发展的灵感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主体的对自身文化的觉醒、反思与创造,体现出一种深远的文化境界、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是当代文化治理的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文化治理的活力。

(三)发展层面: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路径(www.xing528.com)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的发展繁荣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条件、智力支持、精神力量和人才保障,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文化已经进入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互融共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体”,以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为“用”,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吸收一切人类历史上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有效的文化治理使人得以全面自由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前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激发人民的文化创新力,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需要建立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一个能够不断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国家才能够牢固地凝聚和团结民心,激发国家创新活力,才可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强大的国家实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坚强手段,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使每个公民都可以感受到国家对个人的尊重,体会到国家为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所做的努力,自觉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安全,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基础层面:以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基石

从人的精神内核来看,精神家园是人类自我创造的意义世界和理想境界,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思想传统、精神理念、文化习俗乃至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构精神家园实际就是建构人生的信仰和信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一个党员、一个政党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莫不如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矢志奋斗、百折不挠的“压舱石”。文化认同感是家园感产生的基础,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建构新时代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要坚持民族性,坚守文化的主体性,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二要坚持兼容性,加强与域外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促进文化治理手段和形式更加丰富完善,使民族精神家园更加充实。三要坚持普适性,按照“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寻求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基本共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上提出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和美好愿望的中国方案。四要坚持创新性,要与时俱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永葆魅力。

(五)目标层面: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战略目标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力量,表征为价值引领、社会导向、人文塑造、调控整合、构建和谐、社会动员、提供产品和服务等多重维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软实力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揭示了发展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文化软实力作为一国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要素,它并不仅仅是国际关系范畴中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同化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视野下的文化国力。这种“文化国力”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时期,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无法单纯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更需要利用文化软实力的深层力量来达成共识推动问题解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培育、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就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凝聚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共识,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就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艺术活动载体,丰富社会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形式,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就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