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软实力思维的主要问题及提升研究

中国文化软实力思维的主要问题及提升研究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根本的任务。为了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扎扎实实搞好教育,切实解决好教育领域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中国文化软实力思维的主要问题及提升研究

(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民族的灵魂、国家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它所倡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人类发展共同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它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有价值的核心、基石与灵魂。软实力的灵魂与经纬是文化,文化的精髓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则是其他一切价值观的统帅并制约其他一切价值观的导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根本的任务。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自宋明理学以来,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日渐僵化,沦为统治阶级驭民的工具,观念封闭、思想保守、社会沉闷,成为鸦片战争清朝惨败的深层原因,乃至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中华民族命运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如此功效,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接地气、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先后实现两次大的理论飞跃,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这两大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改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又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居于指导地位的文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形态,主要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伟大的实践越来越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由之路,其理论是必循之理,其制度是必守之制。我们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正是这种坚持和自信,才使中国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强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体内容。

(四)中国教育格局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教育领域是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领域。自古以来,教育的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即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处事、如何对待国家与社会,实际上就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品德教育;所谓授业,就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领;所谓解惑,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鉴别方法,澄清模糊不清、容易产生困惑的疑难问题。由此可见,教育领域是决定文化软实力基础是否扎实、人才储备是否充足、潜力是否巨大、可持续发展是否有保证的最主要的领域。当前,中国的教育虽然从发展规模和硬件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尚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应试教育妨碍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二是教育产业化,大大降低了教育的质量,且损害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原则,使贫困地区的孩子失学率很高;三是教育收费问题严重,使国家普及教育政策难以落实,落后于许多欠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里大打折扣,使学生家长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大大削弱,也必然削弱中国文化软实力。教育强,则文化软实力强。为了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扎扎实实搞好教育,切实解决好教育领域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五)中国新闻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新闻传播事关舆论导向和思想文化宣传质量。新闻传播影响社会心理、影响群众情绪、影响是非判断、影响人心向背、影响党政决策。特别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谁掌握了网络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网络舆论话语权,谁就能够掌握引导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主导权。可见,新闻传播是左右文化软实力发展方向和势能强弱的导向器和制衡器。由于新闻传播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所以,为了做稳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坚定共同理想、凝聚奋进力量的思想和精神,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必须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在真实可靠上动脑筋,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让群众喜欢听、愿意看、能共鸣;必须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改进网络传播方法,发展健康网络文化,形成网络舆论强势。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积极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要敢抓敢管,有力批驳错误思想观点,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要加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这是做强做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项要务。

(六)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所开展的一种意识形态工作。党政组织、军队、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社团组织要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历史知识,对特定群体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提升、转变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科学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和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同志,做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品德高尚、自觉回报社会的好党员、好干部、好青年、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开展入耳、入脑、入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关中国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事关未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因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各界的主力,未来中国政界、商界、军界、科技界、社科界、文艺界的精英骨干都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只有成功地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中国各界精英才能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勇敢无畏的意志品格、深厚扎实的理论素养、自省自励的道德情操、忠于祖国和报效人民的自觉坚守。中国文化软实力最终要体现在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智慧上,既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上,更要体现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未来的思想言行中。可见,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乎长远

(七)中国文学艺术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社会生活,高于社会生活,又能反过来影响和引领社会生活。同时,文学艺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反过来,文学艺术又因其生动形象感染人的功能常常被用作传播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工具。人类的生活实践领域有多宽广,文学艺术题材就有多宽广,文学艺术的欣赏群体就有多宽广。因此,文学艺术作品是最易传播、最易被人们接受的社会意识形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以高尚的品德、深刻的智慧、感人的情操、远大的理想、顽强的意志、英雄的壮举感染人,教育人,熏陶人,陶冶人,启迪人,改造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文学艺术发展状况,是该时代精神文明和思想智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文学艺术作品,不像政治思想理论具有硬性的、鲜明的、容易引起尖锐对抗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容易在相互欣赏中被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接受。因此,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柔软、最持久、最富韧性、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学艺术与中华民族历史息息相关,有独具特色的魅力,只要本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标准,大力发展中国文学艺术,就能更好地在提升文化素养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热爱中国,这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竭之源。(www.xing528.com)

(八)民主法治建设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民主”遵循多数人拥有决定权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权利的原则,奉行容忍、合作、妥协、寻求共识的价值观念。民主的宗旨是维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维护人们组织和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权利。“法治”包含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形式意义的法治,主要指建立健全法律规章制度、体制机制依法治国的方式;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原则和理念。形式意义的法治与实质意义的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主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否则就会无法无天、乱象环生。某些无政府主义者常利用“民主”的概念宣扬绝对的自由化,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准则。健全法制必须以完善民主制为前提,确保多数人的权利得到维护,否则所谓法治会变成少数人的专制。只有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要求和期望的法律,才能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人人享受公正的法律保护,确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显然,民主法治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既能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又能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的制度必然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吸引力,进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小康社会与民族复兴伟业达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有四个法治标准:一是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二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司法中心不断提升;四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四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标准,其实也是法制保证。如果国家法制不健全、政府不依法行政、法律的权威得不到保证、公民的权利不能落实,即便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也难免缺少公平正义,这样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全面小康都不及格,何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新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国防建设现代化,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七位一体规范有序、协调发展。只有法治才能消除这七个领域的违法滥象。这就是为什么说法治在一个国家发展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可见,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文明、民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两种力量,其一是物质硬实力,其二是文化软实力,二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软实力更重要,因为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硬实力肯定是低水平的。法治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是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律保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合理的改革很难克服违法的阻力,甚至有人会打着改革的旗号推销违法的私货。因此,每项重大的改革都必须有法治作保障、来引领。例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但是,如果不对法律做必要的修改和调整,那就会引起法律和改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就决定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法制改革纳入其中。例如,一方面符合法律的政策改了,另一方面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也必须修改;有违法律的政策,则必须按照符合法律要求的方向去改革。法治和改革之间是密切互动的关系,法治总是要为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符合法治化的要求。任何国家治理制度、治理体系的完备,都是以法治的形式来体现的,离开法治就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我们党在历史上历来重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这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后来我们党又提出制度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关于党内法规和规范性的文件非常多。在去年,还专门发布了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的制定条例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办法,我们俗称“党内的立法”。这说明我们党在执政方面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依靠法治来提升我们党执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同过去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相呼应。这就意味着,国家要依法治国,执政党要依法执政。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民生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国家刚刚提出依法治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还不能够准确完整全面地理解。诸如“法大,还是党大?”之类的困惑接踵而来。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后,很多地方就开始提出各类依法治理的口号,包括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有的地方还提出依法治村、依法治家,各行各业也提了很多的口号。应当说,这些口号没有错,但有些失之片面。许多人认为这个法治是管老百姓的。其实,强调法治,对官对民都是同等的,老百姓要守法,领导干部更要守法。尤其是领导干部,因为他们手中有权,一旦不守法,比普通老百姓违法的危害更大。所以法治的核心不是治老百姓,也不是治领导干部;而是要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制定良好的法律,全社会都要无条件地遵行;强调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当,强调规则,强调人人遵法守法,一切依法行事,以法治取代人治。任何领导干部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所有老百姓的权利得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伸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

(九)中国民族政策与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沿革、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差异非常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际敌对势力挑唆的原因,一些民族的一部分人在国家认同和民族归属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模糊认识,容易引发一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错误倾向。为了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向心力,国家已经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强调中国境内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鼓励各民族加强团结、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在经济上,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使得少数民族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待遇。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民族文艺创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年节习惯、婚姻习惯、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也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