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资源实力的重要性

基本资源实力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狭义的国土资源主要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对于那些可更新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保护其更新能力,以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针对这种特点,国土资源研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资源地理、单项或综合资源区划就成为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其次,一个国家和地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超出一个国家的国界范围而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一个国家的资源政策和贸易价格往往会产生世界性的连锁反应。

基本资源实力的重要性

(一)国土和国土资源

1.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也就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包括领土、领海、领空和对近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具有开发其资源权利的区域。

国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既是人民生活的场所,进行各项经济建设文化活动的基地,也是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和能源的源地。国土的面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断地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而国土也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综合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土既是一个政治、行政的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技术和自然的概念。

我国地域辽阔,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1707.54万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6139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领海面积,据我国政府1958年9月4日宣布的领海宽度以12海里计算为35万余平方公里;领空则包括领土和领海范围的上空。至于领空的高度,目前国际上尚无明确的规定。

2.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是指存在于国土领域内的所有资源,这是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狭义的国土资源主要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国土资源学侧重于自然资源的研究。

(1)国土资源开发

国土资源开发是指用垦殖、开采、工程建设等手段,使那些尚未被很好利用的国土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使资源利用程度大为提高,为已经利用的资源开辟新的用途。国土资源开发包括土地开发、矿产开发、流域开发、海洋开发、区域开发等。

(2)国土资源利用

国土资源利用是指对已开发的国土资源,更加充分发挥其潜力,发挥其经济作用、社会作用,使其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特别强调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各种国土资源多途径的使用及其深加工等。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资源利用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在不损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自然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3)国土资源保护

国土资源保护是指采取立法、行政、经济、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国土资源,保护环境,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对于那些可更新的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保护其更新能力,以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对于不可更新的资源,如矿产资源等,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提高其使用价值,延长其利用时间,保持生态平衡,实质上是从动态方面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即通过对资源的合理的开发利用,达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4)国土资源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是为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而实施的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立法、监督、奖惩等活动的总称。其管理手段主要有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制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特别是立足于我国陆地和海域与国土资源有关资料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数字国土”,将体现21世纪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新水平。

3.国土资源的基本特点

国土资源尽管类型多样,各有特点,但也具有明显的共同点,了解这些,对于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整体性

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是作为系统存在的,各种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利用或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环境甚至整个资源生态系统。正是由于资源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决定了在研究中采取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的必要性,决定了国土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

(2)稀缺性

物质、空间和运动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就人类与资源的关系而言,又是有限的。虽然地球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但它终究是一个有限的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稀缺性就愈加明显。资源的稀缺性还表现在资源分布的不均勺性,造成地区性资源短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加剧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缓解资源短缺的唯一出路。

(3)层次性

自然资源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可以从一种植物化学成分到物种,从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从矿物的物化结构到矿石,从金属、非金属到全部固体矿产资源,反映矿产资源的系统层次性。从空间范围看,诸如流域、湖盆、山地、平原等可以是一个局部的地段,也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这反映资源的空间层次性。从资源形成和演化的时间尺度看,可以是年、月、日、时、分、秒,也可以是百年、千年、万年、百万年的地质时期,这反映了资源的时间层次性。资源的层次性反映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节律、自然演替与地质循环的制约。因此,对国土资源的研究要有时空尺度和等级水平的概念。

(4)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化,受制于生成它的环境条件——地质、地理和人类活动,因此,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域特点十分明显。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有很大差别,同一种资源的分布也有很强的地域性。如矿产资源在我国各地的分布很不均匀,有的矿种的分布十分集中,如煤炭主要在华北和东北,而磷矿则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地区,占全国总量的3/4。农产品中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产于南方,小麦主要产于北方。常说的“南稻北麦、北煤南磷”,就是这种地域性分布特点的概括。针对这种特点,国土资源研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资源地理、单项或综合资源区划就成为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

(5)国际性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属于各国自己的主权,应由各国自行解决。但由于有些自然资源是国际共享的(如公海中的自然资源),只有通过国际行动才能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目的。其次,一个国家和地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后果往往超出一个国家的国界范围而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第三,当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国际间自然资源开发的合作、贸易和技术交流日益广泛。一个国家的资源政策和贸易价格往往会产生世界性的连锁反应。因此,研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放眼世界,及时准确地捕捉世界资源开发及产品供需信息和走势,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www.xing528.com)

“资源”的概念源于经济学科,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具有实体性。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是一切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体。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从而引起物质和能量的加速消耗,一系列与资源、环境和生态有关的社会问题便不断出现。这就迫使许多学科将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由于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各个学科研究自然资源的侧重点和方向也不同,使自然资源所规定的科学定义及其内涵也各不相同。

地理学者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可以被人类所利用,并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地理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萨乌式金认为,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作动力生产、食物和工业原料。W.伊萨德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用来满足自然需求和改善自身的净福利的自然条件和原料。《英国大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对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这些成分的源泉的环境的功能,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场、矿产、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环境机能(气象、海洋现象、水文地理现象)、生态学的环境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蚀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生成作用等)。”该定义从本质上反映了地理学家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指出:“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我国的《辞海》中把自然资源定义为:“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自然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

著名生态学家、国际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IUCN)委员F.雷玛德认为:“资源可以简单地规定为一种能量或物质的形式,它们对于有机体或种群的生态系统,在功能上具有本质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人来说,资源是对于完成生理上的、社会经济上的以及文化上的需要所必备的能量或物质的任何一种形式。”显而易见,生态学家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特别侧重于它的生态功能。

不同学科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的文字表达互有区别,但究其实质它们又有共同的脉络。概括起来可以发现,它们都包含三个共同的方面:第一,自然资源不是脱离生产应用而对客观物质的抽象研究的对象,而是在不同的时空组合范围内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第二,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第三,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所有的外界客观存在物,自然资源则是从人类的需用角度来理解这些因素存在的价值,因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但二者的概念又互有差异。

2.自然资源的类型

由于自然资源的广泛性和多宜性以及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学术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自然资源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

(1)按照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将自然资源分为两大类:

①地下资源。这类资源赋存于地壳中,也可称之为地壳资源,主要包括矿物原料和矿物质能源等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经过地质成矿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集合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矿产有160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按其特点和用途,矿产资源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矿产资源的品种、分布、储量决定着采矿工业可能发展的部门、地区及规模;其质量、开采条件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矿产资源的利用价值及采矿工业的建设投资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及工艺技术等,并对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初级加工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工建材等)乃至整个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地域组合特点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工业结构特点。随着地质勘探、采矿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矿产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

②地表资源。这类资源赋存于生物圈中,也可称之为生物圈资源,主要包括由地貌、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各种植物和动物构成的生物资源,以及由光、热、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等。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土地资源具有以下特质:①位置的固定性;②区位的差异性;③总量的有限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⑥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英国大百科全书》把水资源定义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态的水,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建议水资源应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中,水资源则被定义为“自然界各种形态(气态、固态或液态)的天然水”,并将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作为供评价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但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km3。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1/3的陆地少雨干旱,而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其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从研究和利用角度,生物资源通常分为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栽培作物资源、水产资源、驯化动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遗传基因(种质)资源等。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自然资源,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不断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则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具有过程不可逆性的特点。生物资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来自内外部的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不同的资源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通常,资源系统的组成种类和结构越复杂,抗干扰能力越强,稳定性也越大;反之亦然。生物资源的分布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生物资源的组成种类和结构特点不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对象,并可为工业、医药、交通等部门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气候资源是指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在各种自然资源中,气候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且变化最为剧烈,具有非常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

(2)按照自然资源的地理特性进行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及与地理环境各圈层的关系等地理特性,常把自然资源划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地球表层)、水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和气候资源(大气圈)五大类。

随着海洋地位的日益突出,海洋资源已开始作为第六类资源进入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且作用日趋重大。海洋资源是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海洋资源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按资源性质或功能,海洋资源可以划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的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由于海水运动产生的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kW,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kW左右。

(3)按照自然资源的用途及利用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用途及利用方式的不同,自然资源可分为生活资料自然资源和生产劳动资料自然资源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植物界中的天然食物(根、茎、叶、果等)、森林和草原中的各种动植物,以及河流、湖泊、海洋中的鱼类等各种水产品;后者主要包括可以直接用于生产的矿物燃料、原料和木材等。

(4)按照自然资源的性质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中以按照自然资源的再生性特征的分类方法最为通用。目前,自然资源的分类已逐渐由单一特征的分类走向多因素的综合分类,如我国学者李文华等根据自然资源的数量、变异性、再生性和重新使用性等方面的特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自然资源分类系统。按照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性可将其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两大类。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两类。再生性资源主要是指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产资源等,在正确的管理和维护下,该类资源可以不断地被更新和利用;反之,则会遭到破坏乃至消耗殆尽。非再生性资源主要是指各种矿物和化石燃料。其中一些非消耗性的宝石矿物和贵重金属(如金、铂、银等)多能重复使用;而另一些资源如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大多数非金属矿物和消耗性金属矿物等,则会由于被大量使用而消耗殆尽,它们属于不可重复使用的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又可细分为恒定性资源和易误用性资源两类,前者如风能、原子能、潮汐能、降水等,它们不会因人类活动而发生明显变异,故称之为恒定性资源;后者如大气、水能、广义景观等各种资源,当人们对它利用不当时会发生较大变异并污染环境,因此称之为易误用性资源。

自然资源的分类不仅对建立完整的自然资源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人口资源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把人口看成一种资源是说明人口同其他资源一样,是进行社会生产不可缺乏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同自然资源等一样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生产和实践表明,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资源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人口资源同自然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相比,后者的数量和质量是自然形成的,一般说来也是固定不变的,而前者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受生理、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决定的意义。

人口资源是其主体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基础,与一般意义的自然资源相同,也面临着合理和科学地开发利用的问题。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天然形成的,且相对比较稳定,而人口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动态特征不仅受生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特别受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