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辐射,具体地说是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相对较低的地区间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流动,以及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曾经从纯粹产业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极”理论,该理论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增长快、居支配地位的主导产业部门会成为经济增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等对佩雷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得出结论,即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相反,它将首先出现在某些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这种非均衡发展理论虽然有其固有的缺陷和负效应,但是,对于我们研究文化产业辐射的方式和路径却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般来说,文化产业总是首先从实力雄厚的企业或地域,向发展程度较为落后的企业或地域辐射。在我国,东部、东南部、大中城市等地区文化资本相对集中,文化产业较为发达,而中西部、边远山区、农村等地域文化资源相对集中,但文化资本相对不足,文化产业比较落后。根据增长极理论,东部、南部等沿海城市及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基础雄厚,技术、人才、资金相对充分,容易形成自然的辐射中心,我们应该利用好这种优势,扩大其辐射效应。同时,根据文化及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我们还应寻求一些新的增长点,例如,依托于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发源中心,像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传统习俗等发祥地;或依托于独特的自然地理风情风貌,如桂林山水、蒙古草原、青藏高原、阿里荒漠、林芝原始森林、三峡风光、晋西大峡谷、黄果树瀑布等,形成多头发展和崛起态势,以增加其扩散和极化效应。
在文化产业辐射初期,由于文化产业增长极的边际效率高于周边地区,因此,资本、技术、人才等文化生产要素可能会由周边地区流动到极点,从而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这种积累优势将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但是这一过程不可能持久,因为文化产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其边际效应会逐渐下降,与其相邻的周边地区资本边际效率反而会逐渐提高,于是文化生产要素又将回流,此时文化产业的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因此,从长远来看,文化产业辐射不仅有利于辐射源优势的扩大,而且有利于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文化产业辐射主要是从高能量向低能量辐射,但并不是说这种辐射的方向是单一的。事实上,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域间存在着双向的辐射,而不是单向的辐射。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具有渗透性和融合性,不仅表现为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融合,而且表现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渗透。文化产业也是如此,一方面发展程度较高的文化产业会影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在先进区域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会向落后区域流动和传播;另一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文化产业对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文化产业也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会从文化产业落后地域向文化产业先进地域辐射。在这种双向辐射过程中,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双方可以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总体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区域平衡和纵深发展。(www.xing528.com)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在文化发展结构及格局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总体上形成了空间组织结构与布局的非均衡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文化市场分割局面的打破以及全国一体化文化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将有效减少文化产业辐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为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发展、扩大文化对外辐射创造良好条件。
文化产业辐射,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不单是文化问题,它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辐射是国家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而国家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治理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