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回避的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多媒体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导致离开多媒体不会授课,尤其是新任教师且所授为新课时,这一弊端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板书教学,要求教师有较精细的讲义和较为严密的教学设计,也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做到了熟于胸,有备而来,甚至达到“背课”的效果。但是,在技术极大冲击课堂的大环境下,有些教师学会了“偷懒”,很多时候将纸质讲义内容照搬到PPT等教学课件中,开始出现照着屏幕讲授甚至“念课”的现象,教师离开多媒体不知如何授课,如果碰上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停电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中断课堂教学的尴尬场景。这种教师的“PPT依赖症”被学生诟病,调研中有学生甚至说“一些教师只是木偶般说教,当机械放映工”。就学生层面而言,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的惰性,大部分学生上课不再手脑并用做笔记,只是跟着教师圈画课本,甚至只看不画,这在表12和表13中可以清晰看出。原因主要归结为:课件播放过快,来不及记录;课件会发给学生,不用费力记笔记;老师制作的课件字数太多,字号过小,后排学生几乎看不清楚,无法跟着做笔记;背景和文字反差小,辨认费力;光线太暗,做笔记困难等;还有个别同学以“拍照的方式代替做笔记”。
第二,多媒体教学效果受制于课件制作状态。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技术手段,声音、动画频繁出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引发学生思维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细腻缜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张张飞驰而过的多媒体课件,让人应接不暇,无疑,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眼球”,但对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其在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削减了其思考的空间。调研中甚至有教师不是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而是过多地考虑课件如何“花哨”一点,如何“好玩”一点。呈现出来的课件画面缤纷绚丽,图文混杂,五花八门的声光传输让学生感觉不到重点,甚至不知所云。格外需要纠正的是,多媒体教学绝不是为了作秀或者应对相关部门的考核而在教学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元素。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某些多媒体课件仅是文字版的照搬,只是从WORD形式换成PPT的展示形态,给人一种“黑板搬家”的感觉,所作课件文字色度几乎无区分,让人抓不住重点在哪且感觉视觉疲劳,仅有几张点缀图片,让人感觉图文无关,极其缺乏严谨性。表9中对此高达46%的占比数据统计着实让人震惊。而对于多媒体教学所使用的软件,课堂上基本是PPT一统天下,能够使用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photoshop的教师寥若晨星,还有一些课堂竟然只使用WORD进行教学。(www.xing528.com)
第三,多媒体的教学效果受投影仪等辅助教学硬件设备的制约。实践中,多媒体的播放必须借助投影仪等辅助教学设备,很多教室的投影设备陈旧,为了使投影内容容易识别,很多时候教师会关闭教室的照明灯,使得投影清晰,但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做笔记和阅读书籍,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现实中多媒体教学的控制台一般都在固定位置,授课时教师常常被局限于控制台周边,教师的注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多媒体的演示所分散,无法像传统教学那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眼神、手势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交流,教师在一定层面上成为多媒体的解说员,教师授课的中心地位被削弱。此外,很多多媒体教室没有联网,即使联网了,网络也非常不稳定,严重影响超链接等教学内容的拓展演示。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学校必须投入资金加强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建设:适当调整多媒体设备的安装位置,以便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议安装多层次分区可调节照明设备,在集中照明的基础上加设分散照明,以解决上课教室的光线和照明问题;在多媒体设备中安装遥控装置,使教师能走出控制台实现幻灯片切换;要为教师配备移动话筒、无线鼠标,使教师能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互动;要更新已经老化的多媒体设备,避免图像不清晰,声音不适度;要改变部分教室屏幕挡住黑板,没有板书空间,不便教学的状况;要定期升级电脑杀毒软件;要督促设备维修人员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定期进行维护,以保障正常教学。
第四,教师教授的艺术得不到充分发挥。因为多媒体课程一般都有预设的演示流程,教师在讲授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掌握不到位,也很难及时调整,讲授时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调节体制,在“师”与“生”的沟通中,介入了“机”,冲淡了直接的情感交流,导致师生关系相对疏离。美国著名教育家格拉斯费尔德曾言:“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共同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并以教学内容为宗旨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知识’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意义共享的结果。”[19]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一般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观察学生的课上反应属于监控能力,根据授课对象的反应情况对教学设计临场予以调整体现出教师在认知能力基础上高度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这四种能力的融合运用充分体现出优秀教学水平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