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和滇池好比一双眼睛,中间隔着的梁王山、黑汉山和猫鼻子山,便是高高的鼻梁。从昆明去抚仙湖,一条沥青路在“鼻梁”上绕来绕去,两个来钟头就到了。当滇池的波光在污染中日渐暗淡,抚仙湖以纯清亮蓝的水色在召唤昆明人。度假、野营、游泳和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抚仙湖是最好的去处。
我和家人是近日去的。
水是那样柔,波是那样轻!温柔极了的抚仙湖,罩一袭薄薄的阳光的衣裳,懒懒地爱怜地任凭男男女女在它的怀里叫笑嬉闹,泼溅银亮的水花。走到水清如玉的湖里,我感觉到了湖沙的细软。水波把我的身子变形成一团白的珊瑚或根雕,直射的阳光晃动成无数闪烁的曲线和明亮的波刃。我在柔和的光的网罗中漂浮,湖水的清明,几乎使我忘记它的真实存在。
沿着湖湾散步,也很有趣,尤其是在黄昏时分。喧嚣已归于宁静。平滑的湖面,映照着明艳的天光,映照着种种色泽互相浸润调和的云团,瑰丽无比。你正惊异于水色天光的无穷魅力,好像是突然间,彩色的湖面上就漂满了渔船。那是趁亮驶入湖里的船只,好在夜间捕捞从太湖引进的银鱼。隐隐传来的机动船的闷响,断断续续的男女渔民的对唱,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劳动的欢乐与美。我们在湖滩上或追逐或漫步,寻找薄的石片比赛打水漂。我和妻子毕竟老练,打出去的水漂总赢来女儿一串笑声和惊喜的叫喊。玩得有些累了,我们就静静地坐在沙滩上,一直到晚霞尽收,船影最终在夜色中成为朵朵红亮的渔火……
据说,抚仙湖的得名与一个神话故事联系着。落入俗套的故事无非讲仙人到此乐而忘返化成石头等等,不去说它也罢。倒是有个以捕捉抚仙湖特产抗浪鱼著名的、叫作禄充的小渔村,我得再叙一笔。
“禄充”这个村名,显然寄托着村民们对富足的愿望。这愿望正在成为事实。前面是绿蓝绿蓝的抚仙湖,后面是杂色纷呈的山岭与良田。沿着湖湾,一带绿光四射的大青树,绿荫里散布着渔家的房舍院落、渔具船帆。抚仙湖因溶化了阳光而明亮,阳光因湖水的净洁而芬芳。(www.xing528.com)
湖边有许多游人在照相,也有人垂钓。最惹眼的是一只只巨大的形如酒瓶的竹篓,一架架古旧的栎木手摇水车。这就是捉抗浪鱼的工具。抗浪鱼一般四五寸长,指头般粗细。它们在水深浪激的抚仙湖里养成了迎风抗浪的性格,也练出了从波峰上弹跃而过的特技。它们甚至和浪相戏,以此为乐。渔民正是利用这种习性,不用划船入湖,只在湖边开掘短小的壕沟,摇动水车,推波作浪,抗浪鱼就会顺着壕沟追波逐浪而来,涌进竹篓。世上竟有这样捕鱼的!不过捉抗浪鱼有个规律,一般是“捉三歇七”,就是捉三天鱼,间歇七八天,和所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差不多了。我们碰上的,就恰巧是“晒网”的日子。
没有见到捉抗浪鱼的情景,我们却品尝到了抗浪鱼的鲜味。
湖湾里,大树下,全是渔民开的小酒馆、小饭店,卖的也都以抗浪鱼为主。我们闻着鱼香找到一个渔家大嫂开的饭店。活鲜鲜的抗浪鱼,也不用刮鳞剖肚,就这么放在红铜罗锅里煮。少许的油星、姜丝和葱花,还有薄荷和嫩花椒叶。不一会儿,一大盆鱼汤端上来了。配一碗道地的云南煳辣子蘸水,一边蘸一边吃。我们满头冒汗,大呼好吃,把渔家大嫂逗笑了。她说呀,有的游人干脆住下来,和混熟了的渔民一道摇水车,吃自己捉的抗浪鱼,那才好玩儿。
从抚仙湖回来,一位朋友约我为正在举办的“救我滇池征文”写篇东西。我没有写成,却写了抚仙湖的波光与鱼香。我想昆明人清楚,滇池是怎样失去这种波光和鱼香的。昆明人正在救滇池。我担心的是,抚仙湖也会蒙上白翳而无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