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理葛根会:重温葛根节,享受文笔村的快乐!

大理葛根会:重温葛根节,享受文笔村的快乐!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是在大理,一个叫“文笔村”的白族小村子,每年的正月初五,也就是过年那几天,村里都要举办“葛根会”。不是葛根们在一起开会,是四村八寨的人到这里来卖葛根,买葛根,吃葛根,一个名副其实的“葛根节”。此外还有一样远近闻名,那就是葛根。葛根会这一天,是文笔村快乐的日子。粗粗的一筒葛根,捆在长板凳上,盖着一方湿布。在热热闹闹的“葛根会”上,我们居然又碰到了。我们交换吃着彼此的葛根。

大理葛根会:重温葛根节,享受文笔村的快乐!

你吃过葛根吗?味道是那样的朴素,苦凉中有一种粉粉的甜。

你还听说过葛根的节日吗?那是在大理,一个叫“文笔村”的白族小村子,每年的正月初五,也就是过年那几天,村里都要举办“葛根会”。不是葛根们在一起开会,是四村八寨的人到这里来卖葛根,买葛根,吃葛根,一个名副其实的“葛根节”。这个有趣的节日,据说远在唐朝就兴起了,和“文笔村”的村名一样古老,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白族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民族。他们称宝塔为“文笔”,是一支直指蓝天、用风云写着“天书”的巨笔。从唐代就站到今天而且还要永远站下去的有名的崇圣寺三塔,被尊称为“三文笔”。这是白族乡民神圣的祈祝,祈祝苍洱之间人杰地灵,文采焕然。大概也就在三塔站立起来的那天吧,在它的塔影下,诞生了一个新的小村庄:文笔村。文笔村自然是很有翰墨书香气象的。那些悬挂着“进士”牌匾的人家,每年总是细细地把金粉大字描上一遍。此外还有一样远近闻名,那就是葛根。

葛根会这一天,是文笔村快乐的日子。松枝搭的牌坊,散发着浓郁的清香,山茶花杜鹃花在松枝间笑红山村的脸蛋。白族小伙子鼓着腮帮吹奏唢呐,姑娘们跳起欢乐的“霸王鞭”。吉祥与喜庆,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

家家都贴着大红对联,贴着门神关公、张飞、赵子龙、秦叔宝、钟馗,贴着“天地国亲师位”。暗绿与鲜绿的青苔,装饰着卵石垒砌的院墙,清清的泉水顺墙根流淌着山歌。大红的茶花,从墙院探出主人的热情。苍山的雪光,洱海的波光,映照得文笔村像银子一样闪着光芒!

肥胖的葛根,有的贴着红纸,有的扎着红布,置放在家家门口,摆满了一条条石板小巷。(www.xing528.com)

我在一位老人家的葛根面前停下来。粗粗的一筒葛根,捆在长板凳上,盖着一方湿布。板凳下放一小桶清水,说是土碱水。老人和善,粗短的花白头发,手背上青筋毕露,寿斑点点。老人系一块蓝布围腰,旱烟锅别在腰间,操一把宽宽的大片刀,骑坐在板凳上,把有着一圈一圈褐色纹路的葛根细细地切得很薄,在小水桶里蘸一下,装在塑料袋里,连同他温和的笑影,一起递给我……

也不知为什么,文笔村的葛根这么嫩,这么苦凉又这么甜。是不是大唐工匠和南诏(唐朝时期大理的地方政权)的工匠,他们在建造三塔的时候,一同栽种了这些葛根?还是生长在苍山下洱海边的葛根,给他们解过渴,也给他们治过病?而柔软的藤茎,还为他们编过筐拧过绳,坚韧的茎皮为他们织过布做过衣?于是,他们建的塔雄伟壮丽屹立千年,成为白族心中的“文笔”!于是,这里的葛根是这样的嫩,这样的苦凉又这样的甜!

一定是这样了。你看一张写着“大唐葛根”的红纸,吸引了许多人。我也挤了进去。门庭古旧,六角形青砖的门墙上,镶嵌着典雅的大理石画屏。红纸下,一位白族大妈和一个穿着扎染对襟衣裳的白族小伙子,正忙着切葛根。小伙子说,他家祖上是建造三塔的大唐工匠,三塔建成,工匠老祖在大理上门成家,墙院角落就有一棵葛根。“这祖传下来的葛根,可不就是‘大唐葛根’嘛!”不用小伙子说,人们已经纷纷掏钱品尝浸在葛根里的大唐风味了。

在一眼水井边,我碰到从西安来的女孩杨萍。趁春节放长假,她和爸爸妈妈跑到大理来玩。我是在古城拍照时和她认识的。她说:“嗨,帮忙按一下!”我接过相机,为他们一家子一连拍了好几张,她一再地说谢谢,并且告诉我她的名字,告诉我她已经在读初三了。我也把我们学校告诉了她。在热热闹闹的“葛根会”上,我们居然又碰到了。“嗨——”杨萍摇着手里的红塑料袋向我打招呼,我也举着手里的葛根回应她。“来,”杨萍兴奋地说,“尝尝我的‘大唐葛根’!”“好呀,你就尝我的‘南诏葛根’吧!”我们交换吃着彼此的葛根。杨萍问我知不知道西安的小雁塔,我说知道,小雁塔和三塔的主塔,它们都是唐代之物呢。我们抬眼看着高耸的三塔,而在低头的当儿,我们都看见了井水里年少的影子……旅游团队的小黄旗,把杨萍召唤走了。走到转弯处,她突然回过头,向我摇着红塑料袋说:“嗨,我会给你写信的……”石板小巷,把杨萍的话放大了好几倍,久久地伴着葛根苦凉的甜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