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题式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习题式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姑且将其名之为“习题式教学”。本课教学呈现的教学形式就是习题式教学的弊端,既然大家在文化传承上有断裂,古文基础不过关,那么就要从最基础做起,把训诂搞好,这似乎也没有错,其实不单上课的老师如此,这也是很多老师执教古文的通行做法。习题式教学的另一种弊端的表现是对于文本的学习都以练习题的形式完成,而不是着重于课堂中师生配合加以讨论与分析。

习题式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通常以对话方式推衍深人。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我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师生的问与答。教师的提问自有其优点,犹如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可以将你一步步引向丰富和深刻。但是笔者从实际的阅读教学观察中发现,这种问答式教学难免有用之不精之弊,往往沦为形式。姑且将其名之为“习题式教学”。

习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犹如做练习题。它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就提问而提问,从头至尾的教学就是一个个问题,也不考虑学生对于文本的涵咏、对于语言文字的玩味、对于文本结构的思考。也许如此设计也自有其精妙之处,由易至难,循序渐进,但是这样的教学不如放手让学生做练习即可达到效果。

比如有教师执教课文《种树郭橐驼传》,以下是所做的教学设计:

师:我们曾学过《捕蛇者说》,还记得作者是谁吗?

生:柳宗元

师:对。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谁能来介绍一下他的惰况?

(学生简单介绍柳宗元,教师补充,具体内容略)

师:《捕蛇者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苛捐杂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看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有感而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借助书上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并疏通文义,不能解决的地方做个记号。

(学生埋头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师:现在,我们来检查初读惰况。谁愿意来读读课文?(没人举手)就请你吧。

(一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读音及停顿等)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其用法。“病偻”是什么意思?

生:“病偻”是指脊背弯曲。

师:“名我固当”中的“固”怎么解释?

生:本来。

(这个环节,教师列举出“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其莳也若子”,“根拳而土易”,“移之官理”,“勖尔”,“字而幼孩”,“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故病且怠”等词句,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解决意思及用法,然后就“虽”、“因”、“且”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讲解,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学生们一声长叹)

师:文章还没分析,怎么就下课了呢?同学们不要埋怨,等这篇学完了,下周就学现代文了。[1]

不要说学生怕古文,就是很多老师也很怕古文教学,这也确实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某种断裂,我们没有了之前的训练底子,如今重拾这份祖业家当,费力无可避免,吃力还不讨好。

古文该怎么讲?教些什么呢?此处的执教者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起先设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思考柳宗元针对当时的什么社会问题有感而发,接下来的自读课文,疏通字句应该都是为了这个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可是下面的检测,最后却成了对于字词的注释和句子翻译的一问一答,先前的学习目标终至一堂课的结束也仍然没有完成。

本课教学呈现的教学形式就是习题式教学的弊端,既然大家在文化传承上有断裂,古文基础不过关,那么就要从最基础做起,把训诂搞好,这似乎也没有错,其实不单上课的老师如此,这也是很多老师执教古文的通行做法。可结果是学生学得唉声叹气,毫无生气,毫无趣味;老师更是教得口干舌燥,不见效果。既然如此,为何不放手让学生先行预习,课堂快速检测,而后就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呢?这样也不至于整堂课全然没有学生主体对于文章的自悟感受。刘国正曾经回忆他的语文教师的古文教学:“他的教学方法很有意思……除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处,他很少讲。……讲,他话也不多,只是说,这句妙啊!妙在这个字。这篇,妙啊!妙在这一笔,掀起绝大波澜。说‘妙啊’的时候,眉飞色舞,好像许多所以妙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了。但他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比如有些妙处还是要讲出来,否则有些同学一定无法像刘国正一样了悟。但是出色的塾师们善于引导学生吟咏体察,而我们现在的教师把这一点精妙的方法也丧失了,纠结于一字一句、一问一答,生怕有诸多闪失,而偏偏这些一字一句只是芝麻而已,更可惜的是连前面的自行预习疏通都成了为教而教的僵化的活动设计。

习题式教学的另一种弊端的表现是对于文本的学习都以练习题的形式完成,而不是着重于课堂中师生配合加以讨论与分析。试看《和田的维吾尔》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导入。

第二部分:朗读课文。

第三部分: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资料,制作PPT。

要求: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了解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www.xing528.com)

PPT内容:1.词语积累(1张)。2.维吾尔族人概况简介(1~2张)。3.介绍小标题和它在本文中的作用(1张)。4.介绍维吾尔族的风惰(以课文中四个角度的内容为主,可以有所详略或取舍,2~4张)。

组织形式:以小组形式展开,可实行组内人员统筹分配工作。提倡以图片、歌曲或视频等形式来丰富介绍的内容,更生动地展现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第四部分: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成果。教师和同学点评。

第五部分:总结。

细看此教学设计,第三和第四部分实际是一个部分,前者不可能于课堂学习时完成,学生上课之前在教师的要求下已然有所准备,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交流展示PPT的过程。但是实际交流的内容只是从文本介绍维吾尔族风情的四个内容拓展出去,结合图片、资料,学生交流的场面的确热闹纷呈,气氛活跃,然而对于文本是否深究却需要打个问号。展示完毕,同学、老师的点评也没有以点带面,深人分析,又一次失去对于文本进行深人研究的机会。那么是否执教者把文本的深人研究弃之不顾了?也不是,他把这一部分内容放在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巩固中,作为学习指导练习布置给学生,下面节选一些题型。

比如课前预习:

一、阅读文后的知识框,填空:

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惰况:一是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____结构;二是__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结构。

《和田的维吾尔》采用了______________结构的小标题,它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二、提出你的疑问(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的练习:

一、认真阅读课文,说说小标题中“土”、“花”、“谜”、“歌”分别说明了维吾尔族人的什么特点?

“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子理解分析:

1.“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一句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末“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这句话富含着生活的哲理,你能推而广之,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课前、课后两处的练习可以看出,习题本身就是对于文本的理解。这些习题完全可以转化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学在交流PPT时,或者师生在点评时,都可以围绕这些重点或难点加以关注和思考。或者说,PPT展示完全可以作为文本整体理解认识的一种趣味手段,而更多的设计应该是放在结合整体,对文本局部的理解上面,比如重要的句子分析、文末的点睛之段的理解。可惜执教者没有从这方面去设计教学,最终采取的方式只是以习题方式解决这些阅读教学本该关注的重点。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日渐下降,对于语文阅读的认识也就是习题,日积月累,阅读眼光逐渐窄化,甚至僵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