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把中庸作为人生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中道而行,是至上之德。子思也曾引述孔子的话说,“天下之事,但做得过了些,便为失中,不及此,亦为未至,皆非尽善之道。惟中庸之理,既无太过,亦无不及,只是日用常行,而其理自不可易,乃天理人情之极致,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者也”。可见,中道是一种至高至正的境界。
“中道”首先是一种独立精神,它要求人们一切都按自己的理想信念与道德准则行事,绝不蝇营狗苟、见风使舵;其次,它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它要求人们时时戒惧,事事中行——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事情上,都必须找到最合理的路径,不能有丝毫偏差。它对于我们改进教学存在,提升教学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务实的理想主义者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要有见识、理性、坚定、不发狂、不折腾、不悲观、不幽怨,始终走自己的路,不管今天是什么风向,也不管领导是什么神色。
在教育实践中,极左、极右,或者忽左、忽右;极快、极慢,或者忽快、忽慢,都是危险的,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民族的不负责任。坚持中道其实是对教育理想的理性守望。(www.xing528.com)
对一个讲求“器识为先”的教师而言,既要果断抛弃赤裸裸的应试主义,也要警惕不接地气的人文主义,更要杜绝忽而应试、忽而人文的投机主义。在教育的形式、节奏上亦是如此,要充分考虑学生、学校、区域的实际情况,既不盲目拔高,也不刻意压制。总之要坚持中道。
坚持中道,要求我们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基础教育实际、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路,既注重工具价值,又关注人文精神;既注重语言训练,又关注文化熏陶;既注重应试技能,又关注综合素质。这才是负责任、有见识的做法。
“坚持中道”,上抵穹顶,下接地气,在教育改革中必须予以坚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