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给学生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使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情感与智慧的洗礼,从而实现“器识”上的大进步;而不是人云亦云,老调重弹。上海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在《文本解读:请走出“共性知识”圈》一文中忧心忡忡地指出:“现在为什么许多学生不愿意上语文课?面对许多经典文本他们也无欲无求、无味无趣?有学生的原因,有教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有考试制度的原因,有整个教育体制的原因。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课在解读这些文本时,常常停留在学生早已厌烦的‘共性知识’上……诸如批判了什么、揭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诸如语言独特、结构精巧、思想深邃,诸如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他说:“每个文本不仅蕴含的生命意识不同,而且蕴含的方式千差万别,体验形形色色的生命意识,享受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每一堂文本解读课就一定会有着每一堂课的新鲜感。这样至少不会让学生在无谓的重复学习中感到无趣无味。相反,在这种新鲜感的感召下,学生与作品蕴含的情感、思想及艺术个性不断相遇相知,相知相融,相融相生,作品寄寓的美心、善心、慧心也就不断地感染着、激荡着、影响着学生,助推学生孕育美心,走向善地,达到慧境。”
可见,“教出新意”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例。怎么才能教出有价值的新意呢?这是一个问题。最终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三块:第一块是通过研读注释①,引导学生品读“且介亭”的深层含义及背后的鲁迅精神。其目的有三:新旧联系,复习旧知;见微知著,洞悉鲁迅;授人以渔,教人学法。第二块内容是紧紧围绕“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四个小问题,进而直抵文心,明其大要。这四个小问题是:“这样”是指怎样?为何会造成这种情况?“拿来主义者”怎样?“全”如何理解?其目的有二,一者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构建精粹、简净的课堂形态,使学生免受“烦令乱心”之苦,而在内容上深人领会“拿来主义”的内涵,在形式上初步感受杂文的魅力;二者立足文字,见微知著,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于一炉,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块内容是引导学生以拿来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简短的语言评析有关“莫言热”的报道。其目的有三,一是以评促知,选用“观点采择”的方法,深化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二是以练拓知,点明“拿来主义”在当今依然具有生命力;三是以写固知,通过写作训练固化学生对于杂文的所思所得。这三块内容,一线贯穿,前为导人,后为深化,中间部分是真正的教学重点。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请问这篇文章选自于?
生齐:《且介亭杂文》。
师:哦,那你们能从“且介亭”三个字中读出哪些信息呢?
生1:“且介”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得来的。
生2:鲁迅先生不忘耻辱,说明他民族自尊心很强。
生3: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很活泼,嬉笑怒骂中往往有很深的意思。
生4:他的杂文集命名很有意思,比如《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师:很好。对于“且介亭”,著名学者陈丹青在《笑谈大先生》中说:“鲁迅属蛇,蛇最会逃,逃在租界里。”他在《上海的选择》中又说:“外国的租界,是中国人的耻辱。……怎么表达这耻辱呢?他将租界各取一半,写成且介,做成文集的题目,表示他躲在租界,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的奴隶。”
生2:(插话)说明鲁迅先生很爱国。
师:可是爱国怎么会“逃在租界里”呢?
(生沉思)
师:其实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一语中的,鲁迅的确很爱国,但他不蛮干——他不但深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爱,而且主张要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躲在租界里,先活下来,然后跟你打“壕堑战”,执著地帮助中国人在精神上站起来,这是鲁迅的精神。而他的武器主要是?
生齐:杂文。
师:对,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文体,杂文就是鲁迅的文体。他把杂文写绝了!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十八年写了八十万字的杂文,几乎占他全部作品的一半。他以犀利、活泼的语言,痛陈厉害,针砭时弊。譬如《拿来主义》就是从批驳什么现象说起的?
生5:从批驳1934年5月27日《大晚报》的有关报道说起,针砭时弊,最后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师:那么,文章是从哪里开始直接阐述“拿来主义”内涵的呢?
生6:从第七段开始,“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第七段这个“所以”用得很好,说明作者提出“拿来主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是第八段忽而话又说回去,从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形象地说起!
生7:对的,鲁迅先生在这里批驳了三种人、三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孱头”,面对文化遗产,徘徊着不敢进门;第二种是“昏蛋”,表现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第三种是“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师:请大家注意“孱头”的“孱”,不“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的话,很容易写错——下面不是三个“子”,左下方是个“孑”字。下面请大家声惰并茂地读一读这段文字,要求读出三种人的嘴脸,读出杂文嬉笑怒骂的味道。
(生读)
师:大家要注意两个地方,一个是“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蹩”,读音为“bié”;还有就是最后一句话,“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句话删去行不行?
生8:不行。这句话承上启下,删去的话第八、九段就不连贯了。
师:讲得好!不过这句话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我觉得它就像一个总开关,读懂它,文章的意脉就豁然开朗了。我们一起来品读这句话。第一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样”是指什么?
生9:是指第八段所批驳的三种错误态度。
师:对,这句话首先是总括上文。然后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三种错误态度是如何造成的呢?是积久成弊,还是一朝成疾?
生10:当然是积久成弊!文章第一至六段讲得很清楚,首先是“闭关主义”,盲目排外,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后来出问题了,又变成“送去主义”了,其实质是讨好老外;最后变成“送来主义”了。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主义,出现“孱头”、“昏蛋”、“废物”一点也不奇怪。
师:(拖长声音)最后变成“送来主义”了?
生11:好像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自己的问题,是内伤;“送来主义”是外来的祸患,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变相侵略。
生12:还有篇幅上也不同,“闭关主义”只是顺带一击;“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才是鲁迅批驳的重点。尤其是“送去主义”,作者从现象说到实质,最后讲到危害。
生10:是的,主要是“送去主义”,先从《大晚报》的报道说起,列举时事,加以阐述——送古董去展览,捧古画到欧洲,最后是送梅博士到苏联,一味媚外。
生12:以致于将来我们的子孙只能是“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危害无穷!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那“送来主义”呢?
生13:人家送什么,我们都照单全收,不管是“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还有日本的各种小东西”。结果是使大家对洋货产生了恐怖心理。
师:好,先是排外,再是媚外,后是恐外,总之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下面请大家朗读一至八段,理一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生朗读)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帮我们梳理一下前八段的行文思路?
生14:文章依次批驳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以破为主,破中有立,阐述了三种主义的深重危害,以致于我们在面对中外文化遗产时,先是排外,再是媚外,后是恐外,思想混乱,行为错误。
师:所以呀,鲁迅先生在第八段末尾掷地有声地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就在结构上把文章一分为二,前破后立;在方法上进行正反对比,增强论证力量;在语调上彻底决绝,表明要和他们划清界限。可见,“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确实值得反复推敲。
生15:(插话)下面论述“拿来主义”就水到渠成了!
师:是的,这样第三个问题就来了:既然“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那么“拿来主义者”是怎样的呢?
生16:这要到下文去找。面对“鱼翅”这样的文化精华,立即汲取;对于“鸦片”这样利弊参半的文化遗产,要做具体分析;对于“烟枪烟灯”这样没有实用价值的文明样式,则送一点到博物馆留存;至于像“姨太太”这样的封建糟粕嘛,则坚决摒弃。
师:以比喻论证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精髓,即占有、挑选。如何挑选呢?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其目的是“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为民族找一条出路。请大家齐读九至十段,体会一下鲁迅先生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惰感。
(生读)
师:第十段收束全文,重申“拿来主义”的主张,并且明确了如何拿、为何拿、何人拿的问题。
生15:(插话)就是要改造民族魂,创造新文化。(www.xing528.com)
师:概括得很好。要立人,首先要致力于文化的现代化。最后一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个“全”如何理解?
生10:全部!
生14:不对,应该是全然!
师:“全然”是什么意思?
生齐:完全。
师:对!“全”可表范围,更表程度,“完全”,表明拿来主义者完完全全、彻彻底底不是这样的!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具有深沉而强烈的主观惰感。这是鲁迅杂文语言的典型特点。
生17:文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
师:比如?
生17: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个“但”,不但有转折的意思,而且还有一种沉痛蕴含在其中。
师:非常好,你还读出了鲁迅先生对时弊的痛恨!杂文就是要这样读。不过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在此一一品析。好,同学们,我们刚才紧紧地“咬”住一句话,“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从内容到形式,精细挖掘,反复品读,可谓见微知著。哪位同学能够总结、梳理一下刚才学习的内容?
生18:我们围绕“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重点讲了三个问题:一个是“这样”是指怎样?第二个是为何会造成这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思潮?第三个是“拿来主义者”怎样?
师:哦,在内容上你举“一”反“三”,高度概括。不过好像少了?
生19:形式!
师:对,你来补充。
生20:还有第四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的“全”应该如何理解?这是从鲁迅杂文的语言角度来讲的。
师:好。这位长得像青年鲁迅的男同学好像有话要说。(生大笑)
生21:我觉得他们讲得太概括了,不过瘾,我想补充一下。第一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这样”是指怎样?这是对上文的总括,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孱头”式的怕,“昏蛋”式的怒,“废物”式的喜。第二个问题,为何会造成这种局面?要继续到上文去找,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受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思潮的祸害,这里“送去主义”又是鲁迅批驳的重点。第三个问题,“拿来主义者”怎样?这里隐含着对比、比喻论证,鲁迅的观点是占有、挑选,怎么挑选呢?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插话)讲得太好了!看来你不仅是长得像鲁迅,你在精神上已经很“鲁迅”了。我很高兴你抢了我的“台词”!(生笑)请继续。
生21:最后一点,“全不这样”的“全”语气决绝,深沉中又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惰绪,表现了鲁迅杂文语言的魅力。
师:更重要的是,这个“全”表现了鲁迅对其他“××主义者”祸国非浅的痛恨,以及坚持“拿来主义”,不与他们同流的鲜明立场。可见鲁迅先生提出“拿来主义”,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生22:这是一种彻底、决绝的宣战!
师:你们总结得真好啊!看来你们已经开始成长为一个“拿来主义者”了。那么,拿来主义在今天是不是过时了呢?请大家阅读下列三则有关“莫言热”的报道,试以拿来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简短的语言加以评析。思考时间为三分钟。
(教师通过PPT出示三则新闻报道)
2012年10月18日《新京报》: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政府准备利用“莫言热”,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斥资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有关人员表示“赔本也要种”、“这一千万先要扔出去”。
2012年10月20日《武汉晚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处楼盘打起了“莫言”牌,“热烈祝贺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正中心,莫言地段”和“认筹即送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
2012年10月23日《华西都市报》:一位喜欢喝酒的侯姓先生,六年前与几位朋友一次聚会,酒喝到高兴时,无意中吟出了两句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并随意取了一个白酒“莫言醉”的名字。如今,很多酒老板都想出重金买走他的“莫言醉”商标,现已以税后一千万成交。
(三分钟后,交流开始)
生22:莫言的价值是在文学,而不是推动经济。
生23:以偏概全,利益至上,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生21: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打好“莫言牌”。
师:不错。语言还可以带点杂文味,譬如:莫言热?莫名其妙热!
生24:莫言正被“唯薪主义”!“薪”是“薪水”的“薪”。
生25:这样的“莫言热”真该冷一冷。
生21:理性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生笑)
师:很好!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其实也是拿来主义者的思想方法。
生26:原来如此!!!
生27:救救莫言!
师:同学们以拿来主义者的思想方法,用杂文式的语言,评点时事,一针见血,可谓渐入佳境。最后我要说的是,拿来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我们要救的,岂止是莫言?!
【注释】
[1]汤敏:“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新浪财经,2012年12月21日。
[2]乔良:“大国崛起要有大智慧”,乔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8f6740102e8a9.html?tj=1。
[3]岳南:《大师远去·爱恨情仇》,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8页。
[4]王学斌:“勿杀书头”与“坐冷板凳”,《学习时报》2014年1月20日。
[5]竺岳兵:“剡溪——唐诗之路”,《中国首届唐宋诗词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同上。
[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中国核武器试验开创者之一程开甲:荣誉满身却淡泊名利,《北京日报》2014年1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