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都说“不知道”——因为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这是一则苦涩的笑话,但它折射出一个朴素的真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善于独立思考,则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善于独立思考,则盲目跟从,人云亦云,看问题难免浮于浅表。
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院士对此深有体会。1944年,程开甲在浙江大学任助教,他经过独立思考,完成了一篇有意义的论文《弱相互作用需要205个质子质量的介子》。王淦昌后来将之推荐给来浙江大学考察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李约瑟看到论文后亲自进行修改润色,并将论文带给物理学权威狄拉克。但狄拉克亲笔回信说:“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结果论文未能发表。考虑到狄拉克是物理学界的权威人物,程开甲也就没有怀疑,放弃了对这一问题的深人研究。然而,程开甲放弃的“发现”,三十多年后被一个重要实验所证实,而且,实验所测得的粒子质量与程开甲当年的计算值基本一致。这项成果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成为他终生遗憾的一件事,也成为他在日后的科研中引以为戒的事。[9]由此可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重要性。
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被培训、被评价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处是见多了、听多了自然见识广阔,坏处是见多了、听多了有时反而容易迷糊——原因可能在于照单全收,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能力。
课堂教学是最需要“独立思考”的。譬如关于如何教好《<宽容>序言》。我以为,这不是一篇说教文字,它是一篇设事明理的寓言,有故事,有情节,形象生动,耐人回味。我以为学生读懂故事是不难的,了解“宽容”的价值也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真正理解“宽容”的价值,理解“宽容”对于自我、对于中国、对于世界、对于人类的永恒意义。一句话,就是要设法用形象性打动学生,引发思考,让宽容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因此,执教《<宽容>序言》,需要在“智慧”上下工夫:避开常规处、圆熟处,着力于关节处、疑难处,重锤敲打,举一反三,把宽容的品格牢牢地刻在学生的灵魂上,把宽容的智慧满满地洒播在学生的心灵里。
因为学习、培训的缘故,我听过很多课。对于这些课,我认真思考之后,常有发自内心的赞赏,如2013年11月21日,听完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课后,我在“听后感”中写道:(www.xing528.com)
黄老师的课本色、简净、实在,不炫技巧,不兜圈子,去脂粉,接地气,力求实效,很有腔调,属于“平中见奇”的那一种,是我要努力学习的榜样!
我最赞赏黄老师的地方有三。
一是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深。他常常读书,但不执迷于书本;课题多多,但不画地为牢,而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深思慎取,不发空空导弹,不做墙头之草,而是立志做语文教学的主人。他爱得深,思得深,紧紧抓住“语文”二字,直抵根本,摒弃浮华。这种本色追求,值得后来者好好学习!
二是他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强。看得出,黄老师非常务实,属于语文教学领域的“实干派”。他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重点,以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目标明确,方法简易,拳拳到肉,招招制敌,指导精细入微,引导学生登堂入室,不摆花架子,不做无用功。这种实战做法,值得后来者好好学习!
三是他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好。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黄老师是个明白人,他不喧宾夺主,也不作壁上观,而是融入课堂,自然而然,或巧妙点评,或针砭时事,课堂气氛较为热烈。而他自己则极尽享受之能事,真正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权当一干听众为空气!这种教学风度,值得后来者好好学习!
当然也要对很多现象有着深深的警惕,而这是“独立思考”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态度——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不忙着同意,先想想再说,有时需要与时风保持一定距离。譬如对于当下的语文课,我认为应警惕三种倾向,一是警惕我们的语文课从偏“文”这个极端走向唯“语”这个极端,沉醉于语言,固然不失大体,但也可能丢了文化的熏陶。只有二者兼具,才是货真价实的“语文课”。二是警惕我们的语文课陷人极度“实用主义”的泥沼,我们在大力倡导“实”的同时,不要忘了语文还是“美”的学问。巧妙的导人,精巧的结构,举重若轻的问题设计,一针见血的点评……这些都是“语文课”题内应有之意。三是警惕多媒体之滥用、误用。窃以为,使用多媒体时必先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用多媒体?”如果回答不清,或感觉可用可不用,则一定不必用。不必加之而加之的东西,一定是累赘。简净、本色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