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而言,“器识为先”的主要内涵有四个方面。
首先,在专业成长上,它强调教师在日常学习中要以“器识为先”,把“器识”的修炼放在第一位,而把术业的进取放在第二位,要花大力气学习、思考,做最好的自己。它强调的是教师要勇于跳出教科书与教学参考的包围,跳出日常教学与琐碎事务的压抑,跳出心安理得与自我设限,多读一点杂书、闲书、磨脑子的书,多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多关注一些时代的新鲜课题,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深化自己的见解,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师的心里要装得下一个大大的宇宙,容得下万事万物,要强化一种担当的精神,倡导一种包容的情怀,高扬一种共生的意识,最终养成一种宽广博大的、兼济天下的理想主义的情怀。其核心是建立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的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在教育价值上,教师要坚持以“器识为先”,兼及术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变革、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经济合作不断深人、文化融合日益加剧的时代,这就要求未来的人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显然目前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师要领风气之先,与时俱进,勇于突破旧思维、旧习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从每一节课做起,从每一个文本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上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器识俱佳、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与时俱进,能够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批判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化繁为简,快速处理复杂信息;勇于实践,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讲求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等。(www.xing528.com)
再次,在教育行动上,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自信,坚持知行合一、坚韧不拔,永远不要轻易放弃——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坚定地做下去。今日之中国,不缺理念,而是缺一以贯之的理念;不缺创新,而是缺坚定不移的创新;不缺行动,而是缺坚韧不拔的行动。在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患了“近视眼”和“多动症”,这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致使教育问题重重,积重难返。因为患了“近视眼”,目光短浅,所以动不动就换理念、换方法,好像不折腾就不足以显示其能耐;反过来,“多动症”也会使我们更加喜欢折腾,客观上助长了目光短浅的思想与行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知行合一与坚韧不拔就显得弥足珍贵。“器识为先”,就是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器识”放在第一位,顶住压力,坚持不懈,做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老师,而不是人格分裂,说一套,做一套;也不是明哲保身,置身事外,静待环境的改变,或者浅尝辄止,一碰到困难就立即缴械投降。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器识为先”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反对的是为考而教的极端功利主义与忽左忽右的极端幼稚病;它主张教育应当尊重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人格、情感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胸怀与见识,这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与终极旨趣。它从来都不反对稳健务实和脚踏实地。作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们深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胸怀不是一时就能养成的,见识也不是凭空飞来的。语文教育要从文字开始,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从文学出发,诗意地看待世界;从文化人手,让学生经历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说,“器识为先”提倡必要的听说读写,赞赏必需的知识积累,鼓励精到的专业训练,然后站在这个基点上努力提升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器识。因此它允许,甚至提倡广大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依据自己的学养,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一级一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思路、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器识教育”。关键是行动起来就好,不要固化,不要封闭,更不要自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