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报载:某县理科状元,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一直很不错;考进中科大的时候,曾带着万分之一的希望,梦想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甚至能影响整个世界。但是考人中国科技大学后,学习成绩很一般,毕业论文推迟一年过关,使其深受打击,感觉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毕业四年,他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坦言像一般人那样结婚生子、挣钱养家,很无聊,很没意思,让他看不到意义、找不到目标。于是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5]这一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状元流浪汉”虽然是一个极端样本,但它典型地折射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缺陷,我们真该问一问: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何在?学校教育的价值何在?如果学校与社会不能帮助这些“状元”们追寻人生的意义、寻找心灵的皈依、确立活着的依据,同样的故事还会一再上演。其实类似的故事并不在少数,只不过情节各异罢了。假如我们不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反思教育,厉行改革,迎接挑战,进而影响社会,下一个故事恐怕会以更残酷的方式质问我们:成绩,真的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吗?
这是一个鼓荡人心的、前所未有的时代。“春江水暖鸭先知”,语文教师以其学科特性,必然要比其他学科更敏锐、更全面地感知这个“不同凡响”的时代。无疑,今天的教师是越来越难做了!那个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教课的时代正在渐渐远去;一个理念纷纭、网络汹涌的时代正在快速到来。何以解教育之忧?唯有先知先行。我们必须先主动去了解这个时代,切准时代的脉搏,才能真正迎接时代的挑战。
信息化。当今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爆发式的信息增长几乎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冲击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清晰地展现了这一点,他说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的数据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总量的上千倍。到2013年,世界上所存储的数据信息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如果把这些数据记在书中,这些书可以覆盖美国52次;如果将这些信息存储在只读光盘上,这些光盘可以堆成为五堆,每一堆都可以伸到月球上。如今每个地球人可以获取的数据信息,相当于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藏书总量的320倍之多。[6]舍恩伯格对信息力的展示让人心怀隐忧!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更猛烈、更广泛的冲击波还在后面,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途径变得更为广泛,传播方式更为快捷,传播速率更为迅猛。这意味着海量信息的查阅、传输正变得随时随地、随心所欲,极其便捷。在此背景之下,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者选择的空间大大扩张,人们可以选择在这儿学习,也可以选择在那儿学习;可以选择这样学习,也可以选择那样学习……它带来的致命后果是: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价值何在?教师存在的价值何在?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核心,以你讲我听、课堂灌输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时代中,教师的核心价值正由讲授新课、传递知识变为师生互动、答疑解惑,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个性化。现阶段的中国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成绩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就巨大,举世公认,上海两次PIZA测试夺魁更让国人信心满怀;另一方面教育又遭遇一系列难题,面临一系列困境,其中训练主义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导致育分思维根深蒂固,而“育人为本”有名无实;大多数学校缺乏办学特色,教师人云亦云,学生千人一面,几被训练成自动化的“考试机器”;学校以考试评价教师,教师以考试评价学生,学生以考试取舍学习,以致学生“考试凶猛”而个性发展不足:学生成绩上去了,教师绩效好看了,学校排名靠前了,但是学生身心健康下来了,学习兴趣寡淡了,国民素质下来了。近年来大出风头的河北“衡水中学”就是一例,学校凭借密不透风的量化考核与精确到分的学生管理,屡创新高,不断创造出新的高考神话,成为神州大地上广受追捧的教育“航母”。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学校居然一再被奉为“神校”,前往取经者络绎不绝!这一切,与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创新的核心精神格格不人,也与实现“中国梦”所倡导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格格不人,更与现代学校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差异,追求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格格不人,理应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与深刻反思。(www.xing528.com)
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与价值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这使得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更加纷繁复杂。相比一元的简单、纯粹,多元化让我们大开眼界,思维无比活跃,生活多姿多彩,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是,不同派别、不同诉求带来的多元思潮,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反复激荡,交相混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景象。倘若缺少足够的定力,可能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问题,有时甚至会造成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例如近年来不断有人揭秘“真实的毛泽东”,为“非毛化”鞍前马后;揭秘“真实的鲁迅”,为否定鲁迅绞尽脑汁;揭秘“真实的雷锋”,鼓吹“雷锋精神过时了”……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总在非议自己的英雄?!近年来,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中国可以对世界说不”、“仇官仇警仇富”成为一时之时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海天盛宴”一次又一次刺激着国人的神经……这一切,势必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造成青少年学生思想混乱、道德失范、行为乖张。当“老人跌倒要不要扶”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个时代的良心,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真的要站出来,自觉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书育人,力行不辍,给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以应有的胸怀与见识。
素质化。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的时代。全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12月18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如何将我们的学校带出20世纪?》的文章。[7]文章指出,全球经济已不仅要求学生学好传统科目,而且还要求他们拥有“21世纪的技能”——要了解整个世界,做好世界公民;要跳出思维的局限,能在不同科目间进行交错思考;聪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能迅速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2009年1月,亚太经合组织21个国家召开了第四届亚洲太平洋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心议题是:21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工作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8]李开复在《21世纪最需要的七种人才》的演讲中指出:“在21世纪里面,我们需要认真读书的同学,但是我们更需要创新实践的人才。我们需要每一科的专才,但是我们更需要跨领域合成者。我们需要高智商的人,但是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我们需要每一个学生能够高效能地理解,但是未来你们更需要高效能地沟通。毕业后,当然要找一个热门的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热爱你的工作。不要再继续做一个只会被动听话的学生,而要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生。不要只是做一个小心翼翼的人,而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9]综上可见,面向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应充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器识为先”,为培养有中国心、有卓越的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而奠基。
信息化、个性化、多元化、素质化的核心诉求必然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师生关系的改变、教育内涵的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前瞻视野和忧患意识,铁肩担道义,妙手育新人,主动迎接挑战,努力做一个有追求、负责任、有境界的杰出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