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组织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以实现三维目标。
学习活动多种多样[13]:
(一)从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有辅助性的课中活动,也有主体性的课中活动。
(二)从训练的方法看,有常规性的课中活动,也有创造性的课中活动。
(三)从课型的不同来看,有讲读课文的课中活动,也有自读课文的课中活动。
(四)从教学的手段看,有听、说、读、写的课中活动。
(五)从教学的目的看,有语言性活动,有技能性活动,有思维性活动,有情感性活动等。
(六)从设计的形式看,有小组、班级活动,有平实的活动、艺术的活动等。
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角度
学生活动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在近代教育史上,有“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对立和纷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者开始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偏重于研究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对“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么知道学生懂了还是没有懂”,“怎样让没懂的学生或学生没懂的地方暴露出来”等问题没有充分重视。如果我们只研究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那么教学活动就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表演。看上去热热闹闹的提问、讨论,也只是学生配合老师的表演而已。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假如我们仅仅按教材的逻辑,而不是随学生的学习愿望、能力发展去实施教学,很难期待他们自觉去体会课文中李太白的杯中酒、王摩诘的诗中画,也很难奢望他们能体验生活、发现生活。有人说:“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点火助燃,让学生释放出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能力,从而打破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厚障壁。
上海市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谭轶斌老师在《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一书中引用了于漪老师的话:语文教学应该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组织学生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这样就摈弃了“填鸭式”的教学和“一言堂”,课堂气氛宽松活跃,讨论不拘形式,教室里经常会传出会意的笑声。在实践和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注释】
(www.xing528.com)
[1]刘祥、兰国祥、张桂玲、杨爱华:《在能力提升中养成阅读习惯》,《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11期。
[2]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付秀琴:《谈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目标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付秀琴:《谈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目标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6]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8页。
[7]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8]步根海、谭轶斌:《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125页。
[9]钟启泉:《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宣武教育》2003年第11期。
[10]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1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
[12]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页。
[13]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