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追问不同于提问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追问不同于提问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提问”一般展现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追问”则启发学生思考“一望无知”的内容。“提问”展现学生现有水平,“追问”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即把握“最近发展区”,加速学生的发展。从这种意义上看,主张“追问”,其实就是主张“教学生自己学不会的”。

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追问不同于提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学生对已经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进行穷追不舍的提问,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提问”一般展现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追问”则启发学生思考“一望无知”的内容。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提问”展现学生现有水平,“追问”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即把握“最近发展区”,加速学生的发展。

“追问”的目的是讲解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关注学生怎么学的;追求学生“学”的完整,而不是教师“教”的完整。

比如《散步》一文,学生初读课文,便明了文章是写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初春的傍晚散步。提问:作者莫怀戚为什么要带母亲出来散步?

生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作者想让母亲锻炼锻炼身体。(www.xing528.com)

生2:“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作者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家也许不知道,一个多月前,莫怀戚的父亲去世了,母亲的生活一下子被抽空了,身体也每况愈下。这时候最需要子女的陪伴。于是就有初春暖阳下,南方的田野上,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散步。我们把这些话再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生2:我发现作者非常担心母亲的健康,“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用了反复,起强调的作用,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的“总算”相呼应,表达作者盼望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急切心惰,生怕母亲像“有些老人挺不住”。

生3:我发现“挺”、“熬”、“酷”三个词很有表现力,把母亲身体状况的糟糕、冬日的严寒、儿子对母亲的担忧写得跃然纸上。

林格伦指出,教师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即关心这样的问题:“为了‘教’这门学科或技能‘我’应做些什么?”而忽视同样重要的问题:“学这门学科或技能的学生在做什么?”[1]

“提问”已经展现学生学会了的内容,就不必再花时间,要学生一本正经地认真“听”,而该想办法知道学生还有哪些不会的,怎样暴露,怎样解难。从这种意义上看,主张“追问”,其实就是主张“教学生自己学不会的”。“追问”的有效性表现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过去一知半解的东西,接触和感受过去不知道的东西,并进一步引发探究未知的热情和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