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相异构想”?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这种看法及思维方式,有时可以帮助掌握正确的概念,甚至可能超越文本成为“闪光点”;有时与要掌握的知识、概念相悖,甚至大相径庭,教学上称学生的这种想法为“相异构想”、“迷思概念”等。[1]
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设计问题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其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设计问题就不得不考虑: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什么是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什么是老师必须讲授的,什么是老师讲了学生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掌握的。[2]设计问题,倘若单单从教材出发,教师常常是驾轻就熟的,例如,关于小说,故事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如何(旨在把握情节),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关于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等。倘若基于文本和学情设计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可能会“不可思议”甚至“不着边际”。例如教学《一千张糖纸》,教师范读(第一次先学)后,请学生试着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学生第二次研读课文后,老师要求在“一千张糖纸”后加一个你喜欢的标点符号并说说理由。
第一组:一千张糖纸?——加问号。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电动狗绝对是奢侈品,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玩具,而这竟然可以用一千张糖纸来换得,真是莫大的财富、莫大的惊喜,简直难以置信。
第二组:一千张糖纸?——我们也是加问号。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糖同样是奢侈品,糖纸不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到哪去弄一千张的糖纸呢?就算把所有的零用钱都买糖,也只能积攒几十张的糖纸,这条件太苛刻了,要实现愿望,有难度。
第三组:一千张糖纸!——我们加叹号,表示我们好不容易积满一千张糖纸后的极大喜悦。我们突击吃糖,我们守候在食品店的糖果柜台前,耐心等待那些领着孩子前来买糖的大人,等待他们剥开一块放进孩子的嘴,我们飞速捡起落在地上的糖纸,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我们把那些皱皱巴巴的糖纸带回家,泡在脸盆里把它们洗干净,使它们舒展开来,然后一张一张贴在玻璃窗上,等待着它们干了后再轻轻揭下来……整整一个暑假,我和世香终于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这一千张糖纸凝聚了我们的汗水,凝聚了我们的心血,更凝聚了我们的希望啊!
第四组:一千张糖纸!——我们也加叹号,我们惊叹的是表姑的自私与阴险,为了自己的安宁,不惜煞费苦心地编造谎言,伤害我们,让我们的汗水付之东流,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五组:一千张糖纸……——省略号,表示无语。我们把一千张糖纸抛向天空,看着象征希望的糖纸像彩蝶一样纷飞,内心的失望与愤怒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www.xing528.com)
……
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有积攒一千张糖纸的艰辛,有乐此不疲的快感,有理想成泡影的失落,有被表姑欺骗的愤怒,有心灵受伤害的悲怆……
“相异构想”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总喜欢让举手的同学或已经懂了的同学回答问题,而不大会让没有举手的同学发言。这不仅涉及了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而且揭示了教学的本质:是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是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还是要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教师只管正确地讲,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尤其关注“相异构想”的暴露与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为什么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增加学生的经历、体验,来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解决“相异构想”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这样做,就已经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例如,《两小儿辩日》中一儿从视觉角度,凭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得出“日初出近日中时远”的结论;另一个从触觉角度,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则如探汤”,得出“日初出远日中时近”的结论。
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是所谓的“相异构想”。在理科,这都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必须纠正;但在文科,不一定是错的,它可能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也可能是另一角度的新发现。两小儿的“相异构想”为下文“孔子不能决”而得出“学无止境,须活到老学到老”的启示提供了“脚手架”。
在发现并解决“相异构想”的过程中,要力求知识“结构化”,让学生获得认知世界的“地图”。注重教结构,也就是教方法,这是实现“以一带十、举一反三”的关键。比如学习《我不是懦夫》一课,分析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据课文归纳:可直接刻画心理,即内心独白;也可间接揭示人物心理,通过刻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而环境描写也可衬托人物心理,写景还可以用哀景写悲情,也可以用乐景衬哀情。这样,给学生以路径,期待实现能力的迁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