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记叙文细节修改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记叙文细节修改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要强调的是细节的必要性。这就是细节的价值所在。接下来,请大家修改自己文章中的细节,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修改。学生修改案例一:(原稿)军训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便是睡觉的时候,有一些人总会打呼噜。建议增加点细节。学生修改案例二:张磊《往事并不如烟》片段。(修改稿)那是上小学时候的事惰,爸妈因为工作忙,没办法放学来接我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记叙文细节修改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1.教学案例

【修改内容】细节

【修改目标】一级目标:真实性、必要性;二级目标:生动性。

【教学案例】作文《往事并不如烟》修改指导课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听听这样一段文字:

《往事并不如烟》片段:那应该是中考前一天的晚上,我正在细心地做着作业,父亲轻轻地推开了门,看看我,神惰略带微笑,我突然发现其实他的头发白了,只不过是太用心地将其藏了起来,他那满是皱纹的脸,显得他更加苍老,他那双辛劳的手没有一处不绑着“邦迪”,我的眼前模糊了……

(生全体哄然笑了。)

师:为什么笑?

生1:很假。一听就觉得是编出来的。

师:哪里假?

生1:比如他写,“爸爸的手没有一处不绑着‘邦迪’”。怎么可能呢?

师:很好。明白了为什么会令人发笑了吧?这就是细节失实带来的“效应”。陈同学,你有话说?

生2(红着脸):这的确是我编的。

师:生活中很多细节我们未必记得非常清楚,写作时必要的加工完全是允许的,但前提是你的加工要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符合生活逻辑。细节虽小,同样要符合生活实际,细节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不然的话,可能就成了影响全篇的败笔。(板书:细节要真实)

师:当然,真实的细节却无益于文章思想惰感的表达,那也是废话。大家看ppt上这段文字:一位年轻作家的手稿上的一段对话:“阿历克塞用手开开了巴莎大婶的房门……”评论家这样评价:“——好像开门还可以用脑袋似的。全是一些没用的,没特征的,什么也不能说明的细节。”[3]

这样的细节在同学们的文章里是比较常见的。这里要强调的是细节的必要性。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细节只有当它具有代表性的时候,只有当它能够像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现象的时候,它才有生存的权利,才是必须的。”

师:我们来看高同学作文中的一段文字:

盛夏,每当我坐在桌前总能看见大大小小的影子在那面墙上晃过。我渐渐地总能辨认出些,那最矮小的,微驼着背的影子是奶奶的,那高大的,走起路来很大步的便是爸爸的影子。而妈妈的影子却总是不同的,有时,手中拿着个拖把;有时,抱着一堆要洗的衣物;有时,捧着一叠文稿。那些影子都奇形怪状,但我还是能发现其中的特别,妈妈的影子总会在经过我房间时停下,流连一会儿继而走开。

你们说说感受。

生3:我觉得写得蛮生动的,挺好。

师:哪里生动?

生3:比如,她写奶奶“微驼着背”,让人马上想象出奶奶的形象。

师:嗯,把奶奶的外貌特征描写出来了。刘同学,你说说。

生4:我觉得她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能够把不同人物的动作行为的特征写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她写爸爸,走起来很大步;写奶奶,矮小的,微驼着背;写妈妈时写出妈妈手里的东西的变化,凸显出妈妈的辛劳。

师:分析得非常到位,大家都觉得这段文字不错,好在哪里一定要知道。写人物要写出人物的神,那就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捕捉到生活中生动传神的细微之处。出色的细节好比一道光,照亮读者的直觉,瞬间使读者对文章的人物、作者的惰感以及事件产生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细节不仅为了再现生活的真实画面,不仅能够表现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特征,更高的目的在于唤醒读者与文章之间惰感与心灵的某种共鸣。这就是细节的价值所在。(www.xing528.com)

ppt投影:阿历克塞·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所写的片段:精疲力尽的达莎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她的孩子已经死了,孩子柔软的头发竖了起来。“我睡着了,死神到他这里来了……”达莎哭着对捷列金说。“你想想——他那柔软的头发都竖起来了……他一个人挣扎着……我倒睡着了。”不管怎么劝导,也不能把她小儿子跟死神单独搏斗的景象从她心中抹掉。

这个细节怎么样?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对它进行了这样的评价“——竖起来了的孩子柔软的头发,抵得上最确切地描写死亡的许多篇幅。”深冬的细节就是这样“能够说明整体,并且是不可缺少的”,能让人产生现场感,更重要的是产生惰感的共鸣。

(板书:细节要生动)

接下来,请大家修改自己文章中的细节,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修改。要求很清楚:首先看细节有没有,缺少细节的话增添必要的细节。已经有细节描写的,要关注细节是否真实、是否必要,不真实的毫不犹豫地要删掉,不必要的也别舍不得去掉,然后换上真实的、必要的细节。如果自己的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必要的话,就要朝着生动的目标努力。让自己的细节描写如闪亮的明珠,照亮你的文章!

……

学生修改案例一:

(原稿)

军训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便是睡觉的时候,有一些人总会打呼噜。吵得我们无法入眠。于是我们便把那些打呼噜的人给吵醒,于是我们再去睡觉。可是那人睡得很死,虽然已将他吵醒,可不一会儿又睡着了,于是我们无可奈何地捏住他的鼻子,又一次将他吵醒。终于我们睡着了……

小组评价:没有细节,纯粹叙述。“有意思”的事写得干巴巴的,没有趣味。建议增加点细节。

(修改稿)

夜深了,蝈蝈在窗外不停地叫着。我和几个小伙伴兴奋得睡不着,这边咳嗽一声,那边就“哼——”地回应一声,接着就是一阵轻轻的嬉笑。好不容易朦胧中欲睡过去时,宿舍一角传来“额——呼——,额——呼——”拉风箱似的声音,把我拉回清醒状态。这时又听见另一角传来“格兹——格兹——”的磨牙声……嗨,真是此起彼伏啊,好不热闹!小秦同学的呼噜穿透力实在太强,整个宿舍被他吵得无法入睡,大家“一怒”之下把他鼻子捏住,直到他醒过来……终于,我们在蝈蝈声和呼噜声组成的小奏鸣曲中沉沉睡去。

小组点评:加上两个声音的细节描写,顿时声音如在耳旁,场景就如在眼前,生动而有趣味。

学生修改案例二:张磊《往事并不如烟》片段。

(原稿)

那是上小学时候的事惰,爸妈因为工作忙,没办法放学来接我。学校离家不是很远,仅仅是十分钟的步程,出于两地之间有一条大马路的原因,一直到我四年级为止都是奶奶接送。

每次班级整顿好队伍要出校门时,我看见奶奶站在校门的背后,并不显得很注目。她周围也都是其他的家长,那个不停地向门内张望的人是奶奶,她的眼睛不好。每次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在门外盼望着,盼着能看到我走出来找到她。我有时候还跑到她身后吓她。……

小组评价:奶奶接我的场景写得很平淡,给人印象不深。如果增添一些奶奶接我时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可能会更好。

(修改稿)

那是上小学时候的事惰,爸妈因为工作忙,没办法放学来接我。学校离家不是很远,仅仅是十分钟的步程,出于两地之间有一条大马路的原因,一直到我四年级为止都是奶奶接送。

放学了,校门口一片拥挤和混乱。奶奶身材矮小,总是淹没在拥挤的人群里。她眼神也不好,有轻微的白内障,远处的景物她看不太清楚。她踮着脚尖,从人群的缝隙里朝里面探望。盼着我能看到她,跑出来找她。其实每次一出门我就能找到奶奶,因为她头上那个裹着的蓝头巾在人群里显得格外耀眼。我总是蹑手蹑脚地窜到她身边,看着她还在张望,偷偷地笑。奶奶一低头,看见我在身边,又气又笑,举起拳头做出要打我的架势,我一溜就跑开了……

小组点评:修改后祖孙二人的形象更生动。让人一读就能想象出一位年迈的、眼神不好的奶奶在校门口热切地张望寻找自己孙子的模样,以及被调皮的孙子捉弄后啼笑皆非的神情,描写得逼真、感人,奶奶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2.案例分析

(1)学生修改细节时要遵循“先判断、再修改”的原则。判断的标准为细节是否具备真实性、必要性,是否能增添文章的生动性。当然,要告诉学生的是,作文细节的真实性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在生活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合情合理的细节也可以看成是真实的。

(2)细节是学生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迷糊的地方。有些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细节,怎样的细节才是精彩传神的。所以,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细节描写的范例,或者提供成功的修改范例,让学生对细节的真实性、必要性、生动性等形成较为直观、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升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