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找出“心灵的刻痕”,这些材料可能不够完整、不够具体,甚至细节都已模糊,如果直接搬到作文里面,会让人读起来干瘪乏味。这时需要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性的修复”。修复的情节往往比真实情节更完美、更打动人。朱光潜先生曾说:“任何作品所写的经验,决不能与未写以前的实际经验完全一致。如同食物下了咽喉未经消化就排泄出来一样,食物如果要成为生命素,必经消化;人生经验如果要形成艺术作品,必经心灵熔铸。”这就是写作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材料的加工中,无论是取舍剪裁还是合理地修复充实,都要遵循符合主旨需要的原则。学生作文材料加工不当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过于简单,缺少细节,材料干瘪;二是过于夸大,失去真实;三是脱离题旨。(www.xing528.com)
修改作文里的材料,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情感是什么,看看这些材料能不能服务于主题思想,然后再删去旁逸斜出的枝节。有些同学说,删去了这些我就没什么可写了,怎么办?要知道,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不会正好就是一篇文章,那些事件只是作文内容的基础,还需要用联想、想象,甚至虚构来充实。这种虚构不是简单的捏造,而是将生活中其他真实事件的细节移花接木到文章里面来。材料与主题不吻合还有一种处理方式,那就是保留材料,修改主题。这需要作者对材料整体有足够的认识,能够从中提炼出恰当且有意义的主旨,或者抒发能引人共鸣的情感。事实上,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一大问题就是不善于从平凡材料中发现闪光之处,觉得没什么可写。这与学生的阅历、积淀、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3],是非常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