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于漪的情感教学成功激发学生的爱憎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于漪的情感教学成功激发学生的爱憎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是一个多元体,但其基本元素是爱和憎。为此,于漪辛勤劳作,呕心沥血。于漪先出示戴旧毡帽农民的木刻画像,又不断地在学习中“巧引”、“美读”、“情讲”,学生的爱憎感情被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可以说,于漪的情感教学达到了这一境界。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于漪的情感教学成功激发学生的爱憎

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是一个多元体,但其基本元素是爱和憎。当然爱憎本身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亲人、恨祖国人民的敌人、恨专制压迫和侵略,还包括爱生活中所有真善美的事物,恨生活中全部的假丑恶的事情。

于漪还认为,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天地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他们的道德观、善恶观处于模糊状态,世界观尚未定型,教师应该把他们情感世界的心弦调拨得十分敏感、坚韧,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为他们整个生命航程确定好方向和目标。

为此,于漪辛勤劳作,呕心沥血。备课时她深人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寻找最科学合理的动情点;课堂上她饱含激情,使尽浑身解数,一笑、一颦、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人学生心里;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去掀动学生感情的潮水。她讲课时,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潸然泪下,喜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开怀大笑,乐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忍俊不禁,怒的地方要讲得学生义愤填膺,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嫌恶讨厌……她就用这样的魔力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展现出五光十色的画面。她就是一支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引导着学生们演奏出一曲爱和恨的交响乐

这是学习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的课。于漪先出示戴旧毡帽农民的木刻画像,又不断地在学习中“巧引”、“美读”、“情讲”,学生的爱憎感情被激发出来、调动起来。他们与这些旧毡帽朋友们一起先享受丰收后卖粮路上“赛龙船”般的喜悦;又感受到丰收成灾、希望破灭后的沮丧心情和呆板滞顿的神态;然后同农民一起苦苦挣扎,“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碰碰运气”,可此路不通,只好转而苦苦“哀求”米商,可得到的竟是嘲笑和挖苦。课上到这儿,猛然间,平时腼腆温和的女学生小陆怒不可遏地站起来,脸气得通红,她猛击一下桌子:“于老师,米我们不卖了,运回去自己吃。”这一声心灵里流出来的呼喊和声援,固然暴露了学生思想上可爱的幼稚,但其中所传达的爱憎的分量却是凝重的。她已经完全身临其境,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于漪抓住这个有利的课堂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深人认识旧社会套在农民脖子上的四条绳索,从而深刻认识到旧时代中国农民悲苦无告的非人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可以说,于漪的情感教学达到了这一境界。

【注释】
(www.xing528.com)

[1]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62页。

[2]同上书,第58页。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韦志成:《试论语文课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