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育微思考: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应

语文教育微思考: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应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受到熏陶。为了创设情境,她采用了“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会到趣,接受到理。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巧引的第二种手法是借助物像。创设情境,于漪也经常采用表情朗读的方法。

语文教育微思考: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应

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所表达的中心,学生能基本领会,甚至还能背下某些段落,但并未引起他们内心的激动。即使是感人至深的内容,学生诵读或背诵时,感情也比较淡漠,这是因为中学生生活阅历浅,理性思考能力还差,对生活缺乏感受力。因此卢梭早就在他的《爱弥儿》中谆谆告诫:“千万不要同年轻人干巴巴地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他。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夸美纽斯也说过:“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

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呢?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青少年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老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受到熏陶。这就是于漪的“情境论”。为了创设情境,她采用了“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会到趣,接受到理。

1.巧引。于漪教学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擅长巧引。她的“引”,既不是旁征博引,以显其知识的渊源;也不喧宾夺主,使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巧引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

这种“巧引”避免理论阐发,多用艺术手法。

一是用有关的诗文“引”。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意境美的散文。课一开始,于漪就满怀激情地说: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绝句》)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泊船瓜洲》)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一诗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淮中晚泊犊头》)。在学生背诵古诗之后,于漪因势利导地进一步“引”:“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的。”新课伊始,师生已经进人了万物苏醒、生机勃发的春景之中,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不仅如此,这样的“巧引”也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杜威也说:“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获得的知识。”《春》的“巧引”正是于漪教学技巧、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

巧引的第二种手法是借助物像。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习者对提供的教学形象能迅速感知,提高教学效率。国外研究资料表明:

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

用线索条图表介绍,识别时间为1.5秒;

用黑白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1.2秒;

用彩色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0.9秒;

如果是展示实物,识别时间为0.4秒。[4]

从以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愈是活泼、愈是新颖,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人们的联想,调动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认知的兴趣,愈能提高效率。要使学生进人情境,把书读到心里,可以经常采用作用于学生视觉的物品、图像进行直观教学,以达到激趣、高效的目的。比如教《图画》一文,于漪用大量的中国山水画西洋人物画和《芥子园画谱》巧引。教《春夜的回忆》,课前于漪就让学生瞻仰周总理遗像,唤起学生缅怀总理的深情。教高尔基的《海燕》,于漪则以沈德伦的水彩画《海燕》为出发点,让学生观画想象。画意与“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的诗意相合。于漪要求学生想象画前景象,推想画后景象,想象天空和大海的变化,想象海燕的形象,使静止的画面起死回生,从而身临其境地在壮美的意境中神游。

以连锁式的发问轻轻叩击学生的心扉,是巧引的第三种方法。大凡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描写,往往要涉及景物的形、声、色,笼统的体验,效果不佳。这时,于漪就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一环扣一环的小问题,帮助学生进人课文的情境,使脑中的图景清晰起来,立体起来。如《社戏》一文中“月夜行舟图”是一段极妙的描写,很有意境。教学时,于漪连续发问:看到什么?回头看到什么景象?听到什么?仔细辨一辨有哪些声音?再侧耳听一听,管乐还是弦乐?嗅到什么?和什么味一样?远看怎样?近觑怎样?作者写景,读者造境,于漪的教学能使外物和内情相融相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

2.美读,即表情朗读。创设情境,于漪也经常采用表情朗读的方法。朗读不仅能够排除外来干扰和影响,使思想集中,而且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原作的一种手段。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人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因而能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实际上是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

中国传统教学方法中历来强调“读”书,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教书之道。在于漪的记忆中,高中时的赵老师用家乡音调在课堂上引吭诵读《满江红》的印象永远难忘,那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的神韵将她深深地吸引,犹如身临其境。感性的体验加上理性的认识使于漪重视“读”。她认为: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深人体会语言的气势、节奏、韵味和神采,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重点和中心,增强理解和记忆。而表情朗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这种“美读”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人情、人境、会心。于漪经常抓住第一流作品的色彩、形象、语言,用美读的手段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优化。她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用“四读”组成了整堂课的骨架:一读,体会感情基调;二读,理解描绘的形象;三读,注意押韵和节奏;四读,总体理解和领悟。综观这一课的四读,是于漪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再到押韵节奏的深人过程,也就是从作品中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再现美的过程。(www.xing528.com)

3.情讲。所谓“情讲”,是指教师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绘声绘色、文彩飞扬地讲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诗人的气质、艺术家的多情。于漪就是一个兼具诗人气质和艺术家情怀的优秀教师,是善于“情讲”的高手。她那充满了情感和文采的讲述,句句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进人教材所展现的情境中去。

在什么时候做怎样的“情讲”呢?于漪的做法是:在关键词句上“情讲”,在重要场景上“情讲”,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情讲”。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辞约意丰的词句。所谓“一字千钧”、“牵一发而动全身”者是也。于漪总是善于抓住它们,重锤敲打,动情剖析,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如《荔枝蜜》中有一句:“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作者写时显然是触动了心弦的,于漪就抓住“颤”这个词作动情的讲述:“颤”是抖动,这儿是因外因而产生的抖动;工蜂“最多”活6个月,整日整月采花酿蜜,生命却如此短暂,作者意想不到,心颤动了;作者被养蜂员老梁的话猛然一击,情不自禁地作出反应,故而是“不禁一颤”。这个“颤”是对“辛勤酿就百花蜜,留得香甜在人间”的小蜜蜂的赞颂,是对小蜜蜂短暂的生命所显示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所以,紧接着是发自肺腑的赞美——“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然后又融情于理,评述蜜蜂对美化人类生活所作出的贡献。于漪正是通过对“颤”的情讲,拎起了这一段的议论抒情,注情于蜜蜂,使“对人无所求,给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情操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从这个例子可以窥见于漪“情讲”的风采。她自己说:“语文老师讲课,若以作画来比方,有的诗文好像是大写意,而你要把它描写成工笔画,描得更加工细。”确实,文章的动情点就是需要教师“情讲”的地方,于漪充分发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以饱满的激情挥洒,形成一泻千里的情感气势,把学生的情绪一步一步调动起来,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推向高潮,直到融汇到教材所规定的情境之中。

4.趣溢。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像“魔方”。当一块块色彩单一的小块独自存在时不会有人注意它,它毫无“趣”的细胞;但当它们一旦被匈牙利年轻的建筑师毕克凑在一起,合成“魔方”时,它的变幻无穷的乐趣就一下子被发现了。汉字亦如此,它们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形成文章时就产生兴趣、意趣、生趣、理趣……有的文章的“趣”流于表面,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文章,像议论文、说明文等,“趣”藏得较深,学生认识能力较弱,不能够一下子尝到这种“趣”味,也就人不了文中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于漪对一些貌似无“趣”可讲、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能够深人其中,揭示文字掩盖着的“趣”,使它们在课堂上流动起来,也不失为创设情境的又一手段。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一篇意义深刻的议论文,在严肃的文字里深藏着讥笑讽刺的光芒。于漪启发学生咀嚼玩味其三昧:

“有头脑、身子,是坐着的。”绘其五恶的形态,揭其可耻的下场,充满幽默感

法海想苟安于蟹壳,但人们非要“切下”、“取出”、“翻转”,把它揪出来示众不可,是无惰的嘲笑;

法海“独自静坐”、“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等于判了他无期徒刑,诙谐到极点;

最后“活该”二字,独成一段,笔力千钧,倾注了作者的爱和憎、欢乐和嘲笑。

学生在于漪的点拨下,逐渐从文字的表层深人下去,领会到鲁迅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的妙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于漪的语文教学以饱满的教学激情,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手段创设情境,开启心智,塑造心灵,确实把学生引到了这种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