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点示例:融汇情感和知识

重点示例:融汇情感和知识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漪执教《晋祠》: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指点由“晋”字作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再现了晋祠山水之美,领略了晋祠文物之美。所以,文章最后说:“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重点示例:融汇情感和知识

于漪执教《晋祠》: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发言43人次,没有重复的)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 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由“晋”字作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词”条目。(对学生易错的字,如“常年不息”与“长流不息”中的两个同音字,“翰林”的“翰”、“御碑”的“御”、“撰写”的“撰”字等都一一敲实,并要求学生自己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学生争议较大)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的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人,“槐树”的朝代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向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引《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满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一说,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说皆可,顺手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到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环节:(www.xing528.com)

1.从“浑然一体”的解词人手,自然引出对课文结构的分析。(明确为总分结构)

2.教师设疑:“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介绍了哪些说明对象?它们的特征如何?(一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同学在笔记上完成)

3.全班讨论补充,使板书周全完善。(此环节气氛热烈,出现了小高潮,学生争议大。如“圣母殿”为一绝,“绝”在哪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外形上“气势雄伟”所致;有的认为“绝”在于它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也有的认为“绝”在于“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通过思辨,大家认为第三种说法正确)

教师带过课文对“山”的描写,重点分析“树”的“造型奇特”和水的“多”、“柔”两个特点。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再现了晋祠山水之美,领略了晋祠文物之美。(此环节为第二课时的高潮。在此环节中,有词语的重敲,如写树态的:扭、冲、旋、垂;有读音的正别;有“晋祠的美在山、树、水”与“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两个句式的比较;有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赏析;还有学生逼真地对接水“小和尚”的动作神态的模仿;讲到小和尚的碗永远盛不满水的时候,还用到了“物理力学原理”)

作者为什么先写自然风景,再写历史文物呢?(明确二者相比,“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它比优美的自然风景还要美;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是一种铺垫,更能衬托出悠久的历史文物美)

教师小结: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因为你看景是看自然的原形,而听景,就是听人家介绍,读人家描写的景,这个时候你还可以享受到艺术加工之妙。我们现在读《晋祠》这篇文章,除了认识所介绍的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这些对象之外,还领略到作者进行的艺术加工、艺术渲染,领略到艺术美,这就美上加美了。所以,文章最后说:“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毕竟仅仅是一颗明珠。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遍布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名胜古迹。刚才你们讲到的故宫、颐和园、遥远的新疆、优美的西子湖,无不有我们祖先的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哺育着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从祖国文化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养料。今天,我们同样要从中吸取精神养料,不能愧对我们的祖先。[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