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问题: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问题: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心理匹配策略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教学材料变成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5]尽管霍老师执教《背影》时心理匹配策略还没有问世,但我认为它是心理匹配策略的成功范例。

核心问题: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所谓心理匹配策略(strategy of mental mating),是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材内容的一种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教材,使之呈现的教学内容被学生主观上感到满足其需要,从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4]心理匹配策略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教学材料变成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人的行为动力是在其内在驱力和外部诱因的作用下发生的。驱动力来自一个人的需要,诱因则是能满足其需要的外部刺激物。现代心理学已日益重视诱因的作用,甚至通过实验证明,当个体内驱力不强时,只要有足够的诱因刺激,也能引发个体的行为动力。如刚吃过饭,已无饮食需要,但面对精美食品,仍想品尝一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材料一旦被学生主观上认为是符合其需要的,它即成为刺激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诱因。对求知需要强烈的学生来说,该诱因起到使求知需要由静止状态激发到活跃状态的作用;对求知需要较弱的学生来说,该诱因是调节学生内在学习心向的强有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求知需要的培养。此外,由于该策略是通过让学生满足需要来引发学习心向的,因而,也同时会引发学生愉快的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取得一举多得的促进作用。

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的霍佩贞老师在执教《背影》一文时就使用了心理匹配策略。《背影》要求教授的重点有三个:一是中心和段落层次;二是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三是关键词句的含义。经过几轮教学实践,霍老师认为这些重点的确是符合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但从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中得知,在这篇课文里,最使学生感动、最能扣住学生心弦的,并不完全是父亲对儿子所说的简短的几句话,而主要是作者对父亲动作的描写和刻画。于是,在以后的几次教学设计中,霍老师把情感的陶冶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把讲授的重点放在课文第二部分,放在对父亲动作的细致的刻画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霍老师执教《背影》的结尾部分以及她执教该课得到的启示。

最后,我带着感惰朗读了“过铁道时”一句,并在“散放”、“爬下”处故意读得缓慢一些,并强调了两个“抱”字。我问大家:课文里为什么不用“拿”、“兜”等动词,而用了“抱”字?很长时间,一个学生——一个平时十分调皮且聪慧过人的学生站起来,眼圈红红地说:父亲抱着橘子,好像抱着自己的孩子……班上于是沉默了足有一分钟。这时,我也一阵激动,由衷地说:“人世间,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惰感是最伟大、最真实、最无私的。它不附带任何条件,纯纯粹粹是一种奉献。同学们现在可能还不会有更深的体验,但这种惰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体验到的,因为尊老爱幼、父子惰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将一代一代传下去。”(www.xing528.com)

在做课后练习,特别是第四题时,同学们都能迅速而正确地回答出“父亲”讲的四句话的含义。这给我一个启示:初一学生年纪尚小,他们对动作行为的理解要比对语言行为的理解在前,他们对动态的描写要比陈述性的语言更感兴趣。而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这种兴趣所在,激其惰绪,促其思考,才能把语文载负的那种看不见的惰感的东西在词语的连缀中潜移默化为学生正确的品格和意志。[5]

尽管霍老师执教《背影》时心理匹配策略还没有问世,但我认为它是心理匹配策略的成功范例。霍老师的成功告诉我们,课文再好,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果不去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的思想特点的教学方法,也极有可能枉费了编者的一番苦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