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云:久病需治本。语文教学的痼疾,“本”在语文教学观念,治本必须首先检讨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情感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当前,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彻底纠正语文教学中重知轻情的“唯理智教育”倾向,牢固树立情知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把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表明语文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应以健康感情、高尚情操、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己任,从而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受旧有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师把语文课变成单纯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往往导致把基础知识传授的分解应用演化成智能训练的图解和例子,随之而来的必然结果是重技能训练、轻个性价值,重智能的发展、轻情感的内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不可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而培养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则更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决不能以偏概全,忽视情感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在谈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时,人们重视的往往只是情感的动力功能,似乎情感教育只是一种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策略或手段。其实不然,情感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情感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给予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1]因此,从忽视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转变到把学生情感活动的激发与调动作为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重要手段,无疑是现代教学论的一大进步。但我们必须同时重视情感教育的“目的”功能。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情感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为此,在情感教育的实施中,必须树立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情感教育观,坚持情感教学与情感培养的统一。
在确立情感教育的教学观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认清情感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www.xing528.com)
一是情感教育的复杂性。
在现代教学论中,语文教学被划分为两个领域,即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并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一般说来,语文的认知目标往往更被人们所看重,因而在认知目标的研究上已卓有成效,形成了一套初具规模的目标描述体系和评估标准,使语文教学在认知方面渐趋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然而,情感目标,这个关乎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大事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从而让语文这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变成了单调乏味的认知达标课程。情感目标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复杂性,人们难以认清其真实面目并实践之。即使偶有尝试,也大多浅尝辄止,未得真谛。
二是情感教育的发展性。
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在同一年龄阶段中,学生也各自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与差异来确定情感教育目标,选择情感教育的方法,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教育实践中,有些老师实施千人一面、一成不变的情感教育策略,这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