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有位老师在教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一课时,为启发学生领悟其寓意,便提出愚公和智叟是否真愚、真智的问题。不料一位学生说:“我认为愚公真愚,他为什么要移山,把房子搬到山前不就完成了。”这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兴趣,都认为搬家比移山合理,把老师的原命题改了,愠怒之下,这位老师给那位学生扣上一顶“思想反动”的大帽子,不仅压抑了这堂课,而且更使师生感情受到了严重伤害。[4]
【分析】(www.xing528.com)
课例中的这位老师显然没有从保护个性、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出发,把学生的求知需要、求新需要、理解需要扼杀在摇篮之中,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师生关系失融。而那位被扣帽子的学生也许就会因为这“一件小事”而失去了对语文课的兴趣,与老师产生隔膜。
情感教学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师生情感交融。它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5]师生情感交融,关系和谐,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道理就在于此。学生热爱教师必然喜爱教师所教的科目,“爱屋及乌”,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师生情感交融的最基本成分是“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以及学生间的“友爱”交织在一起,构成“尊师爱生”这一教学活动乃至整个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情感主格调,是师生情感交融的主流。在这师生间爱的情感中,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师爱)是起主导作用的。师爱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求知需要、求新需要、审美需要等。如此,就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由此导致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融就拿理解需要来说,我们知道,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教师怎么说的,书上怎么写的,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也敢于向老师提出。这本来就是学生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有表现,如果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这种表现,往往以为学生在调皮捣蛋,或哗众取宠,或故意在找碴,戏弄老师,这样便会误解学生,导致师生间关系失融。案例中的学生应该就是一个有个性、爱动脑筋的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异议。老师如能理解学生敢想敢说、不拘一格的个性特点,加以正确引导,既可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阐明寓言特点与主题关系,完全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遗憾的是,这位老师没有这样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