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一位年轻教师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歌颂周总理的诗。讲课之前,这位老师首先放映了一段录像。这段录像反映的是1976年1月北京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感人的场面。然而,面对屏幕上普通市民悲痛欲绝的镜头,学生们居然无动于衷,有的学生甚至还觉得滑稽而大笑起来。接下来教师讲解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2]
【分析】
在一般老百姓心中,周总理的人格形象是非常崇高的,但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中生来说,周总理的形象离他们还是遥远了一些。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位年轻老师首先放了一段录像(诸如此类拉近学生心灵与课文内容的距离的手段也是很多老师常常采用的)。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我以为这主要是他忽略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沟通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违背了教学过程中可接受性原则和乐于接受性原则。
为了明确情感教学中认知和情感相互渗透的原理,我们先看一个图示。[3]
认知与情感对称线索图
这个图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根互相渗透的线索:一是认知线索,一是情感线索。
从认知线索的推进看,它首先必须遵循教育学中一个基本原则,即可接受性原则。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学生的已知,确定能够接受的程度,予以施教,教学才会有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深了、难了,学生接受不了;教浅了、易了,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学头。
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到恰当的切人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同化”教学信息。在传输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知识教学的适宜性,强调学生能否接受的“认知度”;考虑教学的实质性,强调教师传输教学信息的“准确度”。如果把认知线索分离出来单线进行的话,就会导致学而无情的结果,学生或者苦而厌学,或者苦而强学,或者苦成怪才,使教学成为畸形教学。时下有些学校大搞“应试教育”的“智育第一”,就是这种断了一根翅膀的教学。
从情感线索来看,它遵循教学论的另一条基本原则,即乐于接受性原则。教师只有在学生乐于接受信息时,传输信息才会有效。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对教学信息加工时,强调信息的愉悦性,即确定学生愿意接受的“情感度”,针对学生的情感需要发出刺激信息,使他们的感官产生愉悦。同时强调教学信息的色彩性,即教师发出教学的实质信息时,考虑学生的情感而附加的信息,它是实质信息的色彩包装,直接为视听感官服务,是学生产生愉悦的前提。如果把情感线索分离出来单线进行的话,就会导致学而无知的结果,学生或者为乐而乐,或者乐中无知,或者乐而无得,同样使教学成为软骨头式的畸形教学。
可见,在这鲜明的对比中,认知线索和情感线索都不能单线进行,只有结合起来,实行认知和情感渗透,才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这样,既突破了过去唯理智主义的框框,又改革片面强调情感教学的缺陷,使教学既有生理感官的愉悦,也有求知所得理解后的成功感,达到教学“质、量、色、味”等完美结合。教学既能产生课堂吸引力,也为课后学习储蓄了推动力;既体现了教学的宏观整体性、系统性,也在微观上解决了教学的应用性、操作性,无疑代表了教学的发展方向。
再回到案例。这位年轻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时代背景方面的知识(循认知线索),放了一段生动感人的录像(循情感线索),以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拉近学生心灵与课文内容之间距离的目的。但因为画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违背乐于接受性原则)。学生当然也就不可能高效接收老师从录像画面上传输来的相关知识(违背可接受性原则)。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导人。面对悲痛欲绝的镜头,学生们“无动于衷”,有的甚至“觉得滑稽而大笑起来”即是明证。(www.xing528.com)
如果完善一下导人方式会怎么样呢?李镇西老师联系当时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给这位年轻老师设计了一段课前谈话,让他在另一个班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试一下。下面是这位年轻老师第三天上课的一段实况——
教师: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新闻吧!我想问问,最近最热门的新闻是什么?
众学生:是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
教师:为什么你们会对这个新闻感兴趣呢?
一女生:拉宾以自己的生命争取中东和平,他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尊敬。
一男生:拉宾是一位有远见的伟大的政治家。
一女生:我最感动的是,前天晚上电视新闻报道中,成千上万的以色列群众自发聚集到特拉维夫广场,每个人都举着一支蜡烛,默默地向拉宾总理表达哀思和敬意。这个场面特别感人!
教师:是的,这条新闻我也看了,我也被以色列人民悼念拉宾总理的场面感动了。而且,这个场面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仅20年前,在咱们中国出现的极为相似的场面。不,当年中国出现的那一幕比这更壮观,更感人。同学们可能已经猜到我说的是什么了。对,就是悼念周总理的场面。我们可以将两位总理做个比较。拉宾总理执政只有几年,他的功绩是签署了巴以和平协定,为中东和平带来了曙光;而我们周总理,革命生涯长达半个世纪,他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中华民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功绩是参与创立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并为中华民族绘制出一幅走向兴旺发达的“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然而,现在以色列人民可以尽惰地悼念他们的总理,而当年的中国人民却没有这个自由,“四人帮”剥夺了他们对总理表达哀思的权利,最后在与“四人帮”的抗争中,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天安门“四五运动”,而这终于成为“四人帮”覆灭的前奏。1977年1月,中国人民迎来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新年,也迎来了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现在,人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惰了,于是,人们又重新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深惰地向着蓝天、对着大地呼唤:“周总理,你在哪里?你的人民想念你啊!”
……
当时的课堂气氛极为感人。学生们表情凝重,都被老师的追忆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女生眼里还闪着泪花。结果,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