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是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构建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设置问题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有效性问题有助于学生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式,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人“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教师问题是否有效,需要考察课堂上提问后学生的反应。教师认为“有效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对这个班级学生有效的问题,换个班级有效性也许就要大打折扣。这时,教师的“理答”能有效调控问题本身和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方法、要求,最大限度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过程成为持续生成的过程,成为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田忌赛马》是一篇历史故事,以赛马为线索贯穿全文,主要写了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过程。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所以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输了。然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避实击虚,以弱克强,最后转败为胜。全文写了两次比赛,涉及三个人物,脉络十分清楚。课文表面上是写两次赛马,其实是借此显现作为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身上的优秀品质,他面对强者,仔细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合理调配自己的力量,以弱胜强,转败为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语气等方面去感悟胜负背后蕴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笔者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了问题链,将学生带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两次比赛有什么不同。比赛的过程并不难理解,学生不难概括出相同点:同样的马,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也能得出不同点:马的出场顺序不同,比赛的结果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反映这两场比赛异同的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一个“只”字说明第二次比赛孙膑做的调换似乎很小、很容易,但小小的调换并不容易。通过追问,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只”字背后蕴含的智慧。我请学生们也来动动脑筋,帮帮田忌想一想,把马重新排列,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其他办法?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六匹小马学具,让学生当小参谋,组内研究一下:如果也来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有什么办法?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在组长的带领下有负责排序的,有负责记录的,还有在一旁监督的……随后我请孩子们上台演示,并通过多媒体把各种情况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确,孙膑的计策是唯一能使田忌赢的方法。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孙膑的办法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孙膑深思熟虑的结果。
接着引导学生深人学习,探寻胜负的真正原因。课文中孙膑与田忌的对话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孙膑的语言、神态、语气等方面的有关语句,划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找找孙膑取胜的原因。抓住“胸有成竹”这个词语,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孙膑的“胸有成竹”是建立在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孙膑的话,读出他的“胸有成竹”,将理解与朗读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但为什么会输掉第二次比赛呢?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用刚才的方法,划出描写有关人物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是齐威王的骄傲、轻敌致使他输掉了比赛,而孙膑之所以能帮助田忌取胜,还在于他的知己知彼。(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小学教师课堂理答是否有效与提问技巧息息相关。这些问题由一个核心问题逐渐展开,通过理答来分解问题,在课堂上形成了“问题链”,推进课堂教学不断深人。课堂上,有时教师需要将问题转变为陈述性的语言,寓要求于其中;将提问转化为创设情境性的语言,学生不是在单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主动、积极地投人到情境中去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理答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的精彩理答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选择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人文本,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有所“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所“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