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三节课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三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在理答中,教师或引导学生质疑,或适时点拨,或总结归纳,教给学生方法,层层推进,将学生带人文本的“深层”。“言为心声”,揣摩人物的语言可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性格,这就是一种方法的指导。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另两位教师的理答语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你很会读书,能抓住描写逃难者外貌的有关词句。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实践

从三节课的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三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在理答中,教师或引导学生质疑,或适时点拨,或总结归纳,教给学生方法,层层推进,将学生带人文本的“深层”。如以下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将杰克逊大叔和哈默的对话连起来读一读。我读杰克逊的话,你们读哈默的,好吗?

(师生配合读对话)

师:这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我们常常可以省略部分提示语,为什么作者没有省去呢?(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从写法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

生:这里有他们的动作、神态描写。

师:刚才我们是听其言,现在我们要观其行,察其色,从中去了解哈默的想法。好好读读提示语中哈默的神态、动作描写,圈圈关键词,再小组讨论讨论。(此时教师的理答对学生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阅读策略)

(学生读句子,圈出词语,再小组讨论)

师:你圈了哪个词?

生:我圈了“仰起头”。

多媒体出示句子: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师:哈默为什么要“仰起头”?

生:下文有“年轻人站起来说”,说明他当时是坐着的,他仰起头是为了表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

师:你读课文很仔细,还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教师及时肯定学生能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全体学生也是一种启发)

生:因为当时哈默骨瘦如柴,他最需要的是食物,他仰起头,是为了怕忍不住想吃。

师:他为了保持做人的尊严,克制住自己本能的需要。

师:我们加上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师:人物一个细微的神惰变化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联系上下文想想哈默的目光为什么顿时灰暗了?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从人物的神态描写进入人物的内心,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将教学继续向前推进)

生:他想:没有活需要我干的话,我就不能吃这些东西了。

生:他想:哎,那我只能饿肚子了。没有劳动,我怎么能吃这些东西呢?

生:他想:我真想吃这些东西啊,可是没有活儿给我干,我就只能继续饿肚子了。(www.xing528.com)

师:是啊,他失望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女孩子没有喉结,男孩子还小,可能喉结还不明显,没关系,老师告诉你,喉结在这个部位。你想想做什么动作会使喉结上下动了动,试试看。(生做动作)

生:咽口水。

师:从这个细小的动作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咽了咽口水,实际上哈默很想吃那份食物。

师:是啊,哈默和其他逃难的人一样面呈菜色,一样疲惫不堪,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已经很久没有饱餐过一顿了,看见食物,出于本能就有了生理反应,可年轻人还是说——(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些细微的神态、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哈默的这份坚持。(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哈默神态、动作背后是他的坚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多媒体出示句子:“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师:现在你就是哈默,在你桌上正摆着诱人的食物,可你却执意要干活后吃食物,来我们一起站起来说——(生齐读句子)

师:不够坚决。

(生再次齐读句子)

师:提示语中这些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人物的语言,也流露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想法。我们一起带上提示语读读这段话。(理答中总结学习策略,关注文章写法)

“言为心声”,揣摩人物的语言可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文本的特点,理答中引导学生通过哈默提示语中的神态、动作去感受哈默的尊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性格,这就是一种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时,分为三步,逐步推进:先理解哈默的语言,“言为心声”,学生对于哈默的语言理解难度不大,语言比较直白地表现了人物的想法;再理解哈默的神态、动作,通过理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思考,感受人物的神态、动作背后相对比较隐秘的内心世界,如文中“喉结上下动了动”就是如此;最后将两者连起来进行朗读,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课堂理答由表及里,由文本的表层进人深层,由人物的语言描写进人人物的内心,不断深人。

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另两位教师的理答语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

你很会读书,能抓住描写逃难者外貌的有关词句。

是呀,此时他们最需要食物来充饥,这是人求生的本能。谁注意联系当时的天气?如果你是杰克逊大叔,你又会想到什么?

你抓住了句子中前后矛盾的地方产生了疑问,问得好,请你也打上问号。

你抓住了句子中的关键字提了问题。请同学们做好标记。解决了这些问题,你会对“尊严”有进一步的认识。

……

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人文本的情境,在点拨时通过理答语来传递方法,如教师理答时提醒学生“注意联系当时的天气”,对学生容易忽略的方面引导学生予以关注,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评价学生时,指出学生回答背后的方法性知识,如质疑方法的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学生思维的角度,让更多的学生明白质疑可以“抓住句子中前后矛盾的地方”进行提问,也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进行提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