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节课的课堂观察上看,教师在词语等语文知识方面的教学是随机渗透的。我们一起来看关于“狼吞虎咽”的教学片断。
师:读文章时,我们要特别留意作者反复使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以此来读懂课文。这篇课文,就有一个这样的四字词语,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狼吞虎咽。
师:(出示卡片)带着大家读一遍。
生:狼吞虎咽。
生齐:狼吞虎咽。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师:是呀,吃得又猛又急。赶紧看课文,这个词语出现在哪两个句子中?用横线划下来。(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词义的基础上,走进课文的语境,将词语的理解句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
……
师:同学们再读读句子,他们为什么在吃东西的时候狼吞虎咽呢?(通过追问,启发思维,发现其中语境的不同)
生:因为他们都是逃难的人,逃难的人肯定很饿,在逃难途中几天都没有吃过东西,所以吃东西的时候狼吞虎咽。
生:句子中说“显然很久没有吃到东西了”,“很久”说明不是一点点时间,而是一段时间没有吃到好吃的东西了,他们一定很饿。
师:我们关注到了他们的身份——
生:逃难的人。
师:逃难是指为了躲避灾难而逃往别处。在逃亡的途中,他们肯定会——
生:忍饥挨饿。
师:他们还会——
生:风餐露宿。
师:瞧他们身上的穿着是那样的——
生:衣衫褴褛。
师:十分狼狈。课文中就有四个词语形容他们此时的虚弱、落魄。找到后,圈出来。
生:面呈菜色。
师:还有一个词语的意思和它一样。
生:脸色苍白。
师:读词。(www.xing528.com)
生:疲惫不堪,骨瘦如柴。
(贴词语卡片)
师:看,像他这样极瘦极瘦的样子,我们就可以用“骨瘦如柴”来形容。
师:再来看这个词语。读——
生:疲惫不堪。
师:“堪”是能忍受的意思,“疲惫不堪”的意思是——
生:疲惫得不能忍受了。
师:实在是太疲乏了,带着这层意思读好这个词语。
生:疲惫不堪。
(这部分中,教师在理答中不断丰富逃难者“狼吞虎咽”背后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中积累描写逃难者的词语)
师:作者在对逃难者和哈默的外貌进行描写时,只选择了这四个和文章惰境相符的词语。从这四个词语中,让我们感受到,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是被极度的饥饿所——
生:折磨。
……
师:是呀,沃尔逊小镇的居民对他们的热惰款待,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因此他们在吃东西时,才会那样的——
生:狼吞虎咽。
师:强调这两个词,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
师:他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还有谁能强调这层意来读一下?
生读: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师:同样是“狼吞虎咽”,写年轻人的“狼吞虎咽地吃”与写其他逃难者的“狼吞虎咽地吃”,它们的含义一样吗?联系上下文好好地再读读这两句话。(在具体语境中,探寻“狼吞虎咽”背后作者所表达的惰感的细微差别)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执教者以词语教学为突破口,想办法让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环环相扣,理答中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既有效落实知识目标,又推进学生的文本体验。
教学中,教师对“狼吞虎咽”一词的教学是逐层推进的,首先告诉学生:“读文章时,我们要特别留意作者反复使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以此来读懂课文。”再引导学生找到了本课的关键词“狼吞虎咽”,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在理答中引导学生进人文本的情境,借助对“逃难”的理解,积累描写苦难生活的四个词语,在语境中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词语,有效达成教学的知识性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