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语言形式解读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语言形式解读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篇好的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研读文本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文本讲了什么,还应该关注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内容。只有善于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的课堂理答才会有“凭借”。立足于文本的形式,我们可以在理答中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形式,怎样运用这种形式以及为什么运用这样的形式等。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语言形式解读

每篇好的文本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研读文本时,我们不能只关注文本讲了什么,还应该关注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去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这样的内容。只有读懂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教学的切人点,才能在课堂理答中自如地应对。王尚文教授也认为:“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只有善于抓住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我们的课堂理答才会有“凭借”。

如《尊严》这篇课文,聚焦语言形式,我们可以找到进人文本的路径。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细致刻画了哈默的外貌、动作、语言,突出表现了哈默自爱、自强、自尊的高尚人格。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文本在写人方面的特点:

1.外貌描写烘托自尊。从“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些词语不难看出,哈默当时已经饥寒交迫,可是即使到了这等地步,他还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施舍,这恰恰衬托出他的尊严。

2.神态描写显示自尊。从“目光顿时灰暗了”可以看出当杰克逊大叔不用他干活时,哈默很失望,因为他希望先为别人干活再接受食物,而不能吃不劳而获的食物,这样的细节显现他的尊严。

3.动作描写展现自尊。从“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可以看出哈默饥饿的程度之深,这与先前他坚决的拒绝形成了对比,即使到了饥饿的极点,他也要坚持先干活再吃饭,这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衬托出他精神的可贵。

4.语言描写表现自尊。当杰克逊大叔送来食物时,他说:“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不用他干活儿时,他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当杰克逊大叔让他吃饭后再干活时,他说:“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这些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哈默是一个有骨气、有毅力、有尊严的人,他坚持用劳动获取报酬,不做不劳而获的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舒心、踏实。

从本文的特色我们可以看出选编本文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懂得什么是尊严,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描写具体的。此外,文本为了突出哈默的品质将他的表现与其他逃难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彰显出哈默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www.xing528.com)

从叙述视角上看,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交代这个年轻人是谁,直到在课文结束之处才予以说明。这么安排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体现着作者的匠心。当年的哈默并不引人注意,他只是一个逃难者,后来却成了世界闻名的“石油大王”。通过前后对比,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他原来只是个逃难的人,后来怎么成为石油大王的?为什么杰克逊大叔的预测这么准?立足于文本的形式,我们可以在理答中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语言形式,怎样运用这种形式以及为什么运用这样的形式等。

从叙述线索上看,文章以哈默的描写贯穿全文,但文章还有另外一条线索,那就是杰克逊大叔,文章的叙事就是在这两个人物的交替描写中展开的。这也可以作为教师教学的切人点,在课堂理答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杰克逊大叔的视角来体会哈默的品格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教材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教师研究教材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些,教师在理答时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理答是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开始的。只有从不同维度充分地把握文本特点,语文课堂上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才能不断引导学生深人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

在备课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本”。这里的“本”,不仅包括课文,还包括单元组成、整册的教科书的要求、课程目标等。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这些内容,才能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能体现课程意识、年段要求,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就是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正像不少语文教育的前辈所说的那样,备课是教师一辈子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