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认识教师课堂理答方式

再认识教师课堂理答方式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潮教授认为教师课堂理答行为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发展性理答是教师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时,为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而再次发问,主要有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等形式。

再认识教师课堂理答方式

理答是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是最难掌控的、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我们今天谈及理答,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立足于语文传统的理论与经验,从中寻求我们所需要的内容。受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构建人文课堂、有效课堂,教师的课堂理答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

课堂上的教师理答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后续学习的进程,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理答都只是基于课堂提问发生的具体情境对其作出教育学上的分析。离开了具体的情境,孤立地看所提出的问题恐怕都不能深刻地理解和分析该问题。理答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所表达的词,还依赖于声音效果、词的强调和选择以及具体的情境。理答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你的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使其有所发展。因此结合具体情境研究教师的理答是怎么进行的,过程中又受到什么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结合实际的课堂观察,根据不同的维度,我们可以对理答的种类进行划分。比如根据理答的有效性可分为有效理答和非有效理答;根据理答的语言特征可分为肯定理答、否定理答和缺失性理答;根据理答的内容来分,有知识性理答、方法性理答和态度情感性理答;根据理答的形式可分为语言理答和非语言理答。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潮教授认为教师课堂理答行为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

综合各种分类,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理答形式进行分类,具体分类见下表:

教师理答行为分类表(www.xing528.com)

课堂上,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往往会给予积极的反应,用赞赏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这种积极的反应就是激励性理答。它有多种形式,如口头表扬、表示接受学生观点、运用“代币制”式奖励等。根据运用的方式,它又可以细分为言语性激励和非言语性激励:言语性激励主要有简单的表扬和激励的表扬,如单独的“好”、“很好”就属于简单的表扬,“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那时的情景”这样的理答就属于激励性理答;非言语性激励包括动作(如教师点头、鼓掌)、神情理答(如教师面露微笑、皱眉等)、物质奖励(贴小红花等)。

诊断性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明确的正误判断,它可以分成肯定和否定两类:肯定的诊断性理答包括简单肯定(如“对”、“是的”)、重复肯定(即重复学生答案)、提升肯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升、概括);否定的诊断性理答包括简单否定、纠正式否定(指出答案的错误处,给出正确的答案)和引导式否定(通过点拨启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偏颇,自己得出更好的答案)。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否定回答需要慎重,过于简单的否定,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解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但也必须警惕另一种现象,在新课改后许多语文教师都不轻易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误评判,担心否定学生回答的做法与新课改倡导的“文本解读多元性”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相违背。这也是不足取的,因为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想知道自己所思所想的正误好坏,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明确而恰当的评判,那么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性理答是教师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时,为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而再次发问,主要有探问、追问、转问和反问等形式。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得比较多。探问可以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可以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也可以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追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没有听清或学生没有表述完整,要求学生重新表述;一种是在学生回答出该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将问题引向深人或者下一环节,之后再次向学生发问。“转问”用同一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发问,目的是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参与思考和讨论,或是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当探问无效时,往往会出现转问。探问和转问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反问”主要是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回答的合理性进行反思。

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