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指明了新世纪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等主要“中国梦”的“中国道路”。
1.全面建设小康之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丰富的动态概念。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多个方面与科学发展观高度契合,需要通过科学发展来推动实现。例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又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另外,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实现也离不开科学发展。
2.共同富裕之梦。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共同富裕便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中国人多地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不少的差别,共同富裕是全体国民的共同愿望,中国人希望通过全体的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www.xing528.com)
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非是平坦而笔直的,其中充满着艰难险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贫富差距、城乡二元化、区域差距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上生活困难群体没有得到根本的清除。基于这种情况,党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从战略的高度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重大议题提了出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实现共同富裕理想的“中国道路”。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主要有三个具体路径:一是克服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模式弊端,将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二是通过调整优化经济和社会结构,解决就业困难、收入差距问题。三是通过强化科教战略,注重人的素质提高和作用发挥,以人力资本的积累破解中国长期处于产业底端的困境及其对提高工人收入的制约。
3.现代化之梦。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现代化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三个产业的生产水平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高;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和谐共存,公民素质高;国家政治文明,社会管理规范有序;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在未来现代化的路程中,有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再加上由于体制的不健全、监管的缺失、贪腐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未能充分体现,社会矛盾还非常尖锐突出。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就是科学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现代化进程示意图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过程,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要改变把发展经济作为唯一工作任务,把物质富裕作为现代化最高价值取向的片面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一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是我们在顺利推进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基础。二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尤其是要实现第三产业的高速度、高水平发展,这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完成中国现代化意义重大。三要推动人口城市化和就业结构非农业化,以加快社会结构转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另外,调整和提高教育结构和质量,着力健全社会保障网,以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竞争力等都需要科学发展战略的推行才能够得以更好更快地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