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并存的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第二次转型,迈入了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必须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1.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与基本民生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主要包括有教育和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重要领域。
我国过去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欠账较多,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事业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不容错过。要牢牢抓住和用好机遇,全面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新时期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须着眼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尽快建立起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立足于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并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2.加快优化社会结构。
一般认为,“橄榄型”是比较理想的社会结构。
社会发展、分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领域、群体、阶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所呈现的基本状态,即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社会过程而言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当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已经代替“整体性的社会”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结构形态。
社会结构转型出现的城乡二元、区域梯度发展格局,就业、分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的不合理,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激化。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水平,但是我们的社会结构还停留在工业化初期的水平。多样化的利益需要协调,多样化的资源需要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需要求同存异、扩大共识,优化社会结构意义重大。须加快建立同我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政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鸿沟”;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分工合理、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格局,弥合“区域鸿沟”;通过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培育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缩小“阶层鸿沟”;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公平就学、就业、就医,消除“身份鸿沟”。
3.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也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政府为了应对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中产生的主要社会问题,维护和保障全体公民,尤其是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生存发展权益和尊严生活需求而采取的政策选择和具体措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正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变革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社会经济波折风险增大,社会生活困难群体增多,社会服务可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国家稳定、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其作用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近年来,各级政府努力探索完善社会服务功能的路子。例如,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他们的再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调适和社会结构构建的过程。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广东努力探索使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融入社会,使农民工逐渐走向市民化的途径。据省社厅发布的数据,到2011年底,全省已有29.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制顺利入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制享受义务教育人数超过300万名。
为外来工制发广东省居住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社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一要以政府职能转变、“归位”,推动城乡和区域公共基础服务规划一体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口,建立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要以“扶贫开发”为切入口,创新建设以低保、“五保”和救灾救济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以优抚安置对象为重点的优抚安置,以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主的社会福利服务,构建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2011年11月24—25日,广东省财政厅主办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竞争性分配改革理论实践研讨会暨为民办事问民意征询意见座谈会。
【链接】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中长期总目标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设想,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到2015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有较大改善,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
——饮水安全。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
——生产生活用电。到2015年,全面解决贫困地区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大幅度减少西部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无电人口数量。到2020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交通。到2015年,提高贫困地区县城通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比例,除西藏外,西部地区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推进村庄内道路硬化,实现村村通班车,全面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00万户。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www.xing528.com)
——教育。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
——医疗卫生。到2015年,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基本健全,县级医院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门诊统筹全覆盖基本实现;逐步提高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贫困地区群众获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
——公共文化。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力争实现每个县拥有1家数字电影院,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到2020年,健全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以公共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社会保障。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到2020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口和计划生育。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到2020年,重点县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林业和生态。到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
4.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社会组织是指政党、政府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中介组织以及社区活动团队。现代社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是最基本的组织形态,在社会的良性运转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发展社会组织,有利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公共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不到3个,数量和规模过小。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为每万人拥有50个以上。二是作用的发挥欠佳。目前,我国多数社会组织都挂靠政府或事业单位,缺乏自主独立性,自我成长和自治能力差,公益服务的投入力度不够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不高,甚至出现了打着公益旗号从事牟利行为的情况,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不高。我们要切实认识到社会组织发展的重大意义,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利用良好的机遇,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表达利益诉求、调整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要吸收和扩大各种社会组织的改革成果,适时地优化社会组织的格局。二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组织法律体系,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三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公共服务,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新的发展动力支持。四要搞好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发挥作用。
【链接】
中国社工中长期规划提出10项重点工程
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信访局、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残联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实施好10项重点工程。
一是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每年培训1万名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人员。到2020年,实现所有在岗社会工作服务人员系统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二是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到2020年培养8万名具有社会使命感,掌握现代组织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关系、凝聚队伍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8万名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丰富实务经验且能够指导解决重大复杂专业问题、引导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发展的专业督导人才。
三是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到2020年,依托现有资源,建立500家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3万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0名社会工作专业博士,3000名“双师型”专业教师。
四是实施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程,到2020年基本完成对主管社会服务与管理有关部门或相关工作的地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知识轮训。
五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到2015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新建等方式培育发展200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带动培养5万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六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每年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500名急需紧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每年组织选派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
七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到2020年,重点扶持发展300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其中国家层面的发展50家并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范围,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社会工作培训与继续教育网络。分类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大纲,形成一批针对性、实务性和科学性强的社会工作培训教材。
八是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九是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到2020年建立2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1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和2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引导和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
十是实施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立能够支撑200万用户在线,全面覆盖所有县(区、市)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预警、在线登记注册、信息查询、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