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服直观认识理论局限,《面向未来的马克思》分享

克服直观认识理论局限,《面向未来的马克思》分享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本来已为我们走出狭隘的科学理性框架、克服直观认识理论的局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这就是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只有去为直观认识理论充任“轿夫”的作用,顶多也只是一票否决权的作用。

克服直观认识理论局限,《面向未来的马克思》分享

现在谈第二个情况。马克思本来已为我们走出狭隘的科学理性框架、克服直观认识理论的局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这就是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然而遗憾的是,从原苏联学者起始包括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面对珍贵的宝藏,却不知怎样去派它的用场,以致使它长期埋没发挥不出作用。

过去,我们虽然承认“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应该说我们并没有认真和彻底地去贯彻这点。实践在教科书中仅仅被安插在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位置上,我们以为这个最终审判官的位置是具有最高权力的位置。可是这样一来,就使它只有在认识和真理既经形成之后才能行使职权和发挥作用。而在认识本性和真理本性的阐释中,我们沿用的仍然是直观认识论的观点,从摹写论去理解认识本性,从客观性去说明真理的本性。认识和真理的本性既然已经定型,审判官在“秋后算账”中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只有去为直观认识理论充任“轿夫”的作用,顶多也只是一票否决权的作用。由于我们没有改变认识的直观本性,却又要求实践去进行验证,关于怎样从实践中去检验认识与对象符合与否的问题就成为一个难题,我们很难说得清楚,人们也总要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如效果如何证明符合,真理“标准”究竟是实践还是客观事物等等问题就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按照这样的理解,以往我们所讲的“真理”,实际不过是客观存在、客观对象、客观本性的一种“代号”;因而“服从真理”在我们的哲学中也就变成只是去顺应存在的客观事物、服从既定的先在本性。这里体现的原则,同200年前被马克思批评为直观认识论的原则,如霍尔巴赫所说:“人是自然的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就是在思维中也不能走出自然;人的精神想冲到有形的世界范围之外乃是徒然的空想,”于是他呼吁:“呵,人呵!……放弃那些空洞的希望……让我们服从必然罢……让我们听命于自然……顺着自然为你划就的必然的道路放心地走去吧”[4]。有什么差别、能有多大差别?它怎能与马克思创立的实践观点以及由此决定的认识理论相容呢?

如果我们把认识真正放到了实践基础上,把它理解为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那么,认识本性以及真理本性所表现的首先就应当是实践的本性。实践本性是一种创造活动的本性。从这一意义说,人的认识活动就应看作是感性实践的一种理性预演活动,看作是先行于感性实践的“精神实践活动”。它决不仅仅是顺应、认同、表象、摹写既定对象的活动。从这种观点去认识,人所追求的真理,在它身上所体现的统一性就决不只是单纯趋向客观性的那种客体本有的统一性,而应是以人的方式所建立的人与客观、人与对象、人与世界的新的更高的统一性,这样的真理必然是体现着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体。

这两种情况说明,我们沿袭的传统真理观念必须实行根本变革,这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彻底坚持和贯彻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需要。

真理观和价值观是哲学理论中最富敏感性、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适应时代、历史和实践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对价值观的问题比较注重,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这是非常必要的。价值观与真理观在哲学理论中紧密相联,很难拆开。如果说价值观涉及的是人们的思想和追求问题,那么真理观则是关联人们更高和更深层次的理论信仰和信念问题。不改变传统的真理现,关于价值观的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随着价值观问题讨论的日益深入,现在已把真理观的问题提上日程,需要我们去展开研究和讨论。这种研究对当前重建人们的思想和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提出问题,意在推动思考和研究,至于一些问题的具体答案,只能在讨论中由大家去共同作出。(www.xing528.com)

【注释】

[1]原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详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论哲学观念的转变》一文。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4][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3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