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问题在近些年不约而同地成为我国哲学和人文学科最为关注和热衷的课题,这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内在需要。改革,从最深层的意义说就是要解放人。解放人就是解放生产力。需要解放什么人,弘扬何种主体,从什么里面解放?这就涉及主体形态问题。前一阶段哲学关于主体的研究大多注重概念性、原理性探讨,关于这类问题,讨论得很少。这当然有它现实的社会原因。但这个问题是回避不了也不应当回避的,因为正是在这里体现着主体研究的真实意义。
我国属于后发展国家。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我们的大地上几乎集中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重矛盾和问题。要确定我们亟待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只能从我们的现状出发,既不能从抽象原理出发,也不能模仿西方国家。
就人类所处的时代来说,集群主体的意识基本上属于历史的过去,以个人为主体本位的发展也已暴露出大量的矛盾,人们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类主体的问题。但是,回到我们的现状,情况则有所不同了,我们必须如实地承认我们的落后,这种落后不只表现于经济和政治方面,更主要地是表现在人的发展的落后状态。
我们的情况是,数千年的封建主义统治,造成我国从未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使人屈从于自然的支配;家国同构、宗法一体的封建政治文化传统又把人牢牢地系在了血缘纽带之中。儒家的人伦道统几乎扼杀了人的一切个性。天地君臣父子夫妻无一不被纳入礼教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没有人能够是他自己的个人,既没有属于个人的天地,也没有属于个人的生活,甚至不允许有属于自我的隐私,当一个人离群独处之时还有一个“慎独”在规约他。由此我们说,除了个体生命的本能以外,中国从未有过“个人”,有的只是皇帝、贵戚、达官、布衣、君子和小人,这话并不算过分。达官贵人能够我行我素、颐指气使,颇令人钦羡,其实这也并不是他们的个人人格,而不过是一种身份、角色而已。个人作为主体的特性被禁锢,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这应该看做是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面对着个人本位已经暴露出的重重矛盾,能不能越过这一阶段,径直去发展类主体呢?这样的考虑应该说很合乎主观逻辑,却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因为人的类本性是以无限丰富的个性为内容的普遍人性,它必须以个人的独立性为前提,只能是独立个人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那种超个体的自然共同体也只有在个人走向独立的基础上才能彻底瓦解。如果越过个人主体的发展阶段,从天然的族群联系直接过渡到类联系,可以想见,那样建立起来的类主体很可能就成为族群主体的变相复活。
我们曾经实行过的“一大二公”制度和集权中央、计划指令性的经济政治体制并没有使个人得到真正解放;非但如此,还培植和养成了人们照章办事、照本宣科、一切听从指挥、一切仰赖上头,甚至不发口令就不会迈步的依赖习性。过去的体制缺乏活力不也正是来源于此吗?我们现在已经转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道路。这是一个伟大转折,它无疑会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但人们决不能忘记那段付出过沉重代价的历史教训,应该珍惜它,把它变成我们的“成功之母”。
培植独立的个人主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是越不过的历史阶段。个人的独立是个人的自立而非他立,不是靠恩赐,也非思想政治教育所能解决,更不是用强力能够奏效的。“权威”的效力是有限而不是无限的,它对人的自立问题就很难发生效力。人的解放不只是政治解放,也是经济解放、社会解放、精神解放。当前实行的市场经济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最根本的就是解放个人的作用。我们不能只从经济方面认识市场经济而忽视它的人的内涵。现在需要的是大胆放手,创造条件让个人独立去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成长。我们不能总是想着用计划经济习惯了命令办法去推行、实现一切。经过市场经济的培育和锻炼,个人一定会形成具有自立、自主、自律能力的独立主体,这点应当坚信不疑。
从族群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是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大变革。伴随着个人从多年的人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人的情欲会喷薄而出,一时形成泛滥,这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运用以往那段虚幻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尺度,去衡量市场经济的道德问题,以致动摇我们前进的步伐。这里出现的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也需要适当控制,更需要的是从积极方面去提高,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升华人性中求取解决,而不能一味靠强力去压制。至于那些本属腐化腐败的现象,当然要另作别论。
个人发展了,才会有发展类主体的条件。我们应当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发展个人主体的同时去发展类主体。但这必须以根本破除那种压抑个性的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为基本前提。从这一意义说,今后我们在政治和社会乃至理论方面的改革任务还是极其繁重的。
人是一切问题中的根本。国人现代人格的形成是我们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忽略这一点,可能会因失去根本而致使一切走样、变形甚至落空,这当然决不是我们所希望的。(www.xing528.com)
【注释】
[1]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104、1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104、1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
[7][美]弗莱德·R.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朱国钧、吴海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