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样存在的,人用来表达自我本性的哲学理论也必然是怎样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决定着观念方式、思维方式。
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是现代经济的基本活动形式。人由市场经济走向现代化,社会由市场经济进入现代社会文明,哲学也由市场经济推向现代哲学形态。
随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自然经济体系的解体,原来适应于自然经济活动方式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都变化了,逐渐让位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观念。例如,自给自足观念为开拓创新观念所代替,等级从属观念为自立观念所代替,命运前定观念为个人奋斗观念所代替,保守观念为进取观念所代替,平均观念为竞争观念所代替,恩赐观念被自立观念所代替,权威观念为平等观念所代替,守旧观念为革新观念所代替,如此等等。
这些观念的变化归结到一点,其实质就是:适应个人由依附走向独立,人们对待外部世界以及人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或者说,由于人变化了,人对世界、世界对人的关系都需要重新调整,新的观念就是适应新的关系而形成的,它的出现就意味着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这些反映到理论上,就表现为哲学观念的变化。即传统哲学理论向现代哲学理论的转变。
现代哲学,可以认为就是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它所表现的是获得独立性以后的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待人世事物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愿望和追求。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个人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他们的人的内容是空疏的,单个的人不具有独立性,甚至不能成为人,“人”只是大写的人,只能存在于团体中,单个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成为人。反映人的这种状态,传统哲学当然只有把人放到外部实体中去才能理解,并且也只能从某种先在本质中去寻求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
当着人变成独立的个人,这里的关系就完全变化了。从独立的个人的眼光也就是主体的眼光看来,并不是人是附属物,应当是外部世界属于人——主体的附属物,即马克思所说的“无机的身体”。在这里人的性质不但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且相反,外部世界的存在意义反要从对人(人们实践活动)的关系中才能理解。
传统哲学转变为现代哲学,首先就是这一哲学立足点的变化,它不再从什么假想的实体、本体出发去理解各种事物,而是要直接地运用人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从对人的关系中去理解外部世界;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什么彼岸存在的终极、永恒的问题,而是人的现实存在、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它也不再依靠什么外在权威、先定本质去解释和解决人的生存生活问题,而是要从人自身的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行为的价值、意义和根据,要运用人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人自己的生活、掌握人自己的命运。
这样,就形成了由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如下理论转向:从一元取向转向多维取向,从族群本位转向个体本位,从客体决定论转向自主决定论,从先天命定论转向后天选择论,从投靠外在权威转向发挥内在权威,从绝对主义转向相对主义,从实体论转向价值论,从抽象理性主义转向批判理性主义等等。
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开创人和奠基人。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最早以理论形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第二大形态的伟大历史变革,在哲学中实现了从抽象的虚幻的人转到具体的现实的人,从抽象的彼岸世界回到人的现实世界的伟大理论转变。从此,传统哲学的历史便终结,开始进入了新的哲学时期即现代哲学的发展时期。
我国在20世纪初期就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随后又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
然而我们接受这一理论的“基础”却并不很完备。人所共知,自近代以来,我国便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广大农村以一犁一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城市也只有落后的小工业生产和小商品经济。迄今以前,我们虽然创建了许多大工业、大农业,由于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致使我们始终未能根本改变落后状态。
缺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只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主要地是限制了我国“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虽然生存于现代世界,却并没有获得现代人的素质和能力,支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更多地是小农经济、小生产即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那种“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和“狭隘人群的附属物”的习性、观念和模式。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以致我们设想以更高形态去改变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那些原属很好的思想和措施,一经用到实际中去便不能不陷入走样、变质。例如,“一大二公”变成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组织形式,“集中统一”变成了只能按号令迈步走路的等靠要行为方式,如此等等。
马克思的哲学是现代人的意识表达,只有从“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多年以来,无可否认,我们对他的思想和理论有许多误解、错解、甚至歪解的地方,我们把许多本不属于他的思想施加于他,我们从他的理论中识解出来的常常是我们所需要的内容。例如,在“世界观”部分,我们把他创立的实践观点搁置一旁,用的是自然本体论的方式去理解他的观点。因而便在“物质”这一最高范畴下把人还原为和物同质的存在;把“规律”变成人必须顺从自然、主观只能顺应客观的依据,以“群众”的名义泯灭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格价值,等等。在认识论和历史观部分,我们讲的是“实践标准”,贯彻的却是“抽象理性”标准;我们承认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理解中通过把生产力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所有制关系、把所有制关系归结为政权关系的方式,引出的是“阶级斗争为纲”、“政治统帅一切”的结论,如此等等。这些,不能不说同我们的“人”的状态是密切相关的。(www.xing528.co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十四次代表大会又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使我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大道。我们可以预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像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一样,也必将改变我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引起整个社会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经济体制的转轨,要求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也必须随之变化,即从适应计划经济的轨道转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轨道。哲学当然不能例外,也不应当例外。我们在多年中用以教育人们的哲学观念、哲学理论,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它曾经为那种体制服务得很好。我们能否设想,这样的一套理论不做任何根本的变革,同样可以适应逐渐走向独立的人的需要,也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得很好,因而可以照样用它去教育学生、干部和群众?
我以为这就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首先认真予以思考的问题。只有从这个问题得出应有的答案之后,下一步的工作才有可能真正的展开。
我深信,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改变人、能够改造社会,它也一定能够改造哲学。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哲学观念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注释】
[1]原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2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2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